2025011908:25星期天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行走江苏湿地城市:“湿”意江苏,最得风人深致

新闻聚焦admin2023-05-2335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诗首。其以水鸟和鸣起兴,借河中绿洲作景,寓魂萦梦绕的爱情。千百年来,薮泽深处,碧水聚时,无数文人提笔抒意,鸟兽花木游曳在字里行间。作为生命之源的湿地,在岁月浸润中,成了最得风人深致的“诗地”。

江苏,江河湖海汇聚处,湿地相伴而生。从黄海之滨到太湖之畔,湿地之景引人流连,留下隽永诗篇。在“生物多样性之美——‘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网上主题宣传“行走江苏湿地城市”采访活动举办之际,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走近新的“作诗人”,他们以水为纸,以鸟鸣为韵,歌颂着湿地,也保护着湿地,将生物多样性之美尽情晕染描绘。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时值初夏,鸥类鸟的繁殖期即将到来。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燕鸥岛上,成百上千只普通燕鸥绕岛盘旋。鸟儿时而凝翅飘浮,时而低飞擦过水面,霞光为白羽镶上了漂亮的金边。

远处,保护区生态保育团队成员李征浩端着望远镜静静站立,不时提笔记录。“除了普通燕鸥,还有黑嘴鸥、白额燕鸥、须浮鸥等夏候鸟,它们都会留在盐城滩涂繁殖,需要实时监测它们的生存和孵化情况。”数据收集完毕,李征浩坐上皮卡,向下一个观测点驶去。

“我们把保护区划分成了上百个样点样线,通过样点样线监测鸟类。”一行人、一部皮卡、沉甸甸的观鸟装备,一路拍一路记,是生态保育团队的工作日常。582公里的海岸线,从南到北每寸土地,都留下了这群年轻人的身影。

持续半个月的黄渤海水鸟同步调查里,李征浩和同伴循候鸟迁徙足迹沿路观测;执行鸟类环志工作时,他常常选择在鸟儿落巢时将其抓住,时间要从夜间持续到凌晨;为完成海岸线侵淤监测,他踩进没过膝盖的淤泥,深入退潮时的黄海数公里,只为拿到最准确的数据。

“截至目前,保护区已发现421种鸟类,占全国鸟类种数的三分之一。每次观测到‘新成员’,我们都非常激动。”李征浩说。2022年,蓑羽鹤与灰鹤结伴前来,让盐城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为数不多能够同一时期在野外观察到7种鹤的地区;丑鸭孤身光顾大丰滩涂,改写了江苏无丑鸭分布记录历史……越来越多的鸟儿来到这片滩涂湿地,完成了和湿地守护者的双向奔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距离珍禽保护区80余公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沉浸在新生的喜悦里。出生不久的麋鹿宝宝刚脱离胞衣,绒毛上还覆着梅花斑点。母鹿低头轻轻舔舐孩子,等它颤颤巍巍地站起,舐犊之情跃然眼前。

“4月到5月是麋鹿产仔的高峰期,我们扩大了巡视范围,查看它们的活动地点是否存在隐患,确保母鹿安心生产。”保护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刘彬长期负责麋鹿野外救护工作,每年幼鹿诞生时,都是他最期待的时刻。

新生小鹿活泼可爱,喜欢结伴在草丛间跳跃,也爱依在母鹿身边,一起走进浅水嬉戏。刘彬总是远远看着它们,湿地和天空拼成画框,每移一寸都是新的景色。

美景常在,辛劳也常伴刘彬左右。

北到大丰港,南至南通沿海区域,都是麋鹿的野外活动范围。“这片区域里人类生活所需的设施、养殖场、灌溉水渠、交通道路等,都不可避免地会对麋鹿活动造成影响,遇到问题需要我们第一时间去救助,基本是24小时待命。”

2021年5月,一群野生麋鹿误入大丰港附近的排灌渠内,渠水较深且四周没有缓坡,麋鹿无法自行上岸。“到达现场后发现无法靠外力引导它们,只能先全部麻醉,再用绳子拉上来。”刘彬当即穿上救生衣,坐上橡皮艇摸黑靠近,五米开外即向麋鹿吹麻醉针,众人合力将它们拉上岸。

麋鹿们清醒时,天边已泛起光亮。刘彬瘫倒在灌着水的皮划艇上,目送它们离开。天光柔柔地勾出鹿的轮廓,有鹿隔着草丛回望,他又收获了一次难得的景致。

1986年,39头麋鹿从英国漂洋过海,回到麋鹿野生祖先最后的栖息地,放养在大丰保护区。30余年间,一位位同刘彬一般的守护者坚守在各自岗位,陪伴它们繁衍生息。如今,保护区种群数量增至7000余头,占世界总数的70%,已成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种群。

近年来,因麋鹿种群密度过高,大丰保护区正积极探索其他适合麋鹿生存的环境,建立异地保护平台。“保护区也在同步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包括麋鹿遗传基因交流、生理生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分析等,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为湿地及物种保护提供更多思路,也为湿地科普提供生动素材。”刘彬说。

海风吹白鹤,沙日晒红螺

初夏的阳光洒向条子泥巨型沙洲,层层沙脊递接着细碎波光,延至海天相接处。数只勺嘴鹬晃着团团的身子,似勺的长喙有一下没一下地铲进软泥,呆萌可爱。

余晖映晚霞,沙色渐朱砂。盐城市观鸟协会副会长李东明已在几公里外的滩涂守了一个下午。“很幸运,等到了好几只没有迁走的勺嘴鹬,看起来肉乎乎的、很健康。”

这是李东明与湿地精灵们结缘的第13个年头。一次与勺嘴鹬的相遇,让他打开了黄海边的一片秘境。他用每年超过5万公里的行车里程,换来取景框里的群鸟云集,条子泥湿地有记录的400余种鸟类,他已拍到200余种。

“它们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换羽,我都知道。”因着这份从容,李东明能记录下鸟类的各种姿态,也为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大学、红树林基金会等研究单位提供了素材。“我们是离鸟类最近的人,专家们能通过我的照片,从羽毛颜色、形态、数量等方面对鸟类进行保护研究,我十分荣幸。”

得知鸟粪对于科研团队来说是最珍贵的研究材料之一,李东明又对旁人看来是“垃圾”的鸟粪动起了心思。“它们会在滩涂上排泄,但一个潮水就会将粪便带走,我们也不能贸然前往干扰它们,因此这么多年下来也只捡了三次,像中了五百万一样兴奋。”

今年开春,像李东明一样前来送“友人”的摄影师不在少数。他们在条子泥记录下了300多只黑脸琵鹭、120多只东方白鹳,还首次记录到了6只来此越冬的卷羽鹈鹕,均创下历史纪录。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江苏常熟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内,河湖相连,水网稠密。游客泛舟穿行于芦荡,岸上葱茏染绿了半池湖水,水鸟用翅膀掀起涟漪,纹路顺着船桨一层层漾开去。

“小伙伴你们知道面前这片种着美人蕉的池塘有什么作用吗?”湿地科普园里,沙家浜培训中心教研部工作人员陈经伦正领着孩子参观“多塘活水链”人工湿地建设项目。

草木掩映间,7口大小不一的池塘彼此串联。引水处的溪塘潺潺不止,水流先后经过沉淀塘、藻类塘、挺水植物塘、沉水植物塘、浮叶植物塘、小型鱼类塘、鱼类产卵塘,待流速渐缓时,已是一汪清亮透彻。孩子们随细流一路走到头,不仅亲眼见证了水质变化的过程,也收获了沿途风景,与水鸟花木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这里地势低洼,过去水质不太理想。两年前公园和南大常熟生态研究院合作,将7个闲置水塘改成了现在的人工湿地,不仅能将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也呈现出了更完善的微型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建成后,陈经伦担任这里的科普讲解员,带着游客实地体验小微湿地群的各项功能。满池柔波里,鸟儿啁啾不停,他与游客一同入画,感受湿地带来的惬意。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作为我国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之一,常熟湿地总面积接近3万公顷,4000多个湿地分布在城市各处,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江南水乡。

万余只鸥鹭、150余种珍稀鸟类、720种湿地植物,在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内“安家落户”,共同组成了可近可亲的湿地动植物群落。以此为载体,一系列研学实践项目应运而生。自然探索类项目以湿地动植物资源为窗口,借观鸟、手工、标本制作等课程体验,认识奇妙湿地;劳动实践类项目通过农耕、渔作、土灶等劳动实践,体验中华农耕文明的千年璀璨,感受自然的无私馈赠……城市与湿地融合律动,发出了最动听的和鸣。(作者 柏丽娟 李梦迪)

来源:海报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