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会好奇,为什么有些路段井盖特别密集?其实,“世上本没有盖,地下的管网密了,也便有了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会修建很多地下管道,比如下水道、煤气管道、电力管道、通信管道等,这些管道每隔一段会有一个通向地面的出口。你是否留意过井盖上的神秘编号或防滑花纹?这些信息如同井盖的“身份证”,标明其归属的管线类型、管理单位或具体位置等。
1.刻有“自来水”“供水”等字样的供水井盖,下藏供水管道、阀门、水表等设施,供水井盖可防异物进入导致水质污染或设备堵塞。在北方地区,井盖甚至还被“贴心”加装了保温层,防止寒冷天气导致管道冻裂。在北风呼啸的寒冬,是它们让自来水不结冰碴。
2.井盖上刻有闪电符号的,意味着下方有高压设备。它们是地下电网系统的“检修门”。为确保电力供应,地下电力管网每隔一段距离就要设置检修节点——这就是我们总能在街头巷尾偶遇它们的原因。
3.当你在游戏里完成一套丝滑连招时,可要对通信井盖说句“谢了,兄弟”。通信井盖保护着地下光缆和信号设备,能够让光纤通过防干扰装置将信号稳稳送达千家万户。
4.热力井盖下,温热的水流像地下动脉般循环,将温暖送进家家户户——井盖下的温度通常达到30—50℃,盖上的“余热”也吸引着城市中过冬的小动物们排着队来焐爪爪。在非供暖时节,热力管网依然在运营,以便满足市民的生活热水需要。
5.全密封的外壳搭配高灵敏度的气体传感器,24小时潜伏在黑暗中嗅探危险的是燃气井盖。安装在井盖内的气体传感器一旦监测到出现甲烷泄漏就会立即报警,防止甲烷这一“隐形炸弹”威胁公共安全。
6.刻有“雨”“污”字样的排水井盖,它们分别承担雨水排放和污水输送任务。雨水井盖能通过格栅孔洞快速疏导路面径流,努力在每个雨天让出行的你不湿鞋;它还能收集相对清洁的雨水,经过过滤后将其放归自然水系。污水则会被污水管网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这就是雨污分流,这样的设施既能防止污水流入河道污染水源,还能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净化效率。
当我们走在路上看到破损的井盖一定要注意避让,避免掉入井内,并及时报修。千万不要将明火或者点燃的鞭炮等扔进井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当井盖之上的城市还在沉睡时,井盖之下往往是一片忙碌景象。城市的“守护者”们背着沉重的装备钻入幽深井道——清理杂物、搬运设施、维护管道。在暴雨频发的季节,负责维护排水系统的“管道潜水员”需要进入直径仅70厘米的狭窄雨水井内疏通管路。井内黑暗、潮湿,不仅经常混杂着淤泥和垃圾,还会伴有刺鼻气味。为了给城市的正常运转保驾护航,有时“管道潜水员”一天要“下潜”十几次,单次作业时间长达一小时。
在北京,有一个井盖已历经72年风雨,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蜕变与成长。与此同时,科技也在悄然赋予井盖新的使命。一些“智能井盖”拥有了专属的“数字身份证”,它们精确记录了每一个井盖、雨水箅子的位置和状态。
当你拧开水龙头、按下电器开关、拨通电话,或者在下雨的夜晚顺利归家时,都是那些没什么人在意的井盖,在用自己的方式,服务着每个人的日常,支撑了现代生活的每寸光热。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