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记者柳丝)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最近参加活动时发表演讲说:“我们将毫无歉意地在国内推行产业战略,但我们明确承诺不会丢下我们的朋友。”对于沙利文这番表态,日本多摩大学规则制定策略中心副主任布拉德·格洛瑟曼评论道,这些“悦耳动听”的话语并不能让美国的伙伴感到安心,因为美国通过制定《通胀削减法》和《芯片与科学法》等法案,让美国公司拥有了比来自盟国的竞争对手更大的优势。
近来,越来越多“盟友”不愿紧跟美国的脚步:法国、德国等国政要呼吁“避免成为美国的附庸”;沙特等中东国家谋求战略自主的步伐加快,中东地区迎来一波“和解潮”;作为北约成员国的土耳其一再拒绝跟随美国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哥伦比亚拒绝美国的提议表示不向乌克兰提供武器……
越来越多的国家日益发现,美国把同盟体系当作维护自身霸权的工具,要求“盟友”服从美国意志,甚至为了美国利益“背后捅刀”。正如德国联邦议院议员塞维姆·达代伦所说:“美国想要的不是盟友,而是忠诚的仆从。”
5月21日,民众聚集在日本广岛袋町公园,抗议七国集团峰会。新华社记者张笑宇摄
“沉迷于自己首要位置和主导地位”
美国同盟体系始于二战之后,主要标志是1949年北约的成立。此后,美国又建立了美日、美韩、美菲等一系列双边同盟,逐渐构筑起遍布全球的同盟网络。这些同盟关系围绕美国霸权地位形成,最初是为在冷战中应对来自苏联的所谓“安全威胁”而成立,但在冷战结束后并没有寿终正寝,反而继续加强。为巩固自身霸权,美国不断在世界各地挑动国家间矛盾,其“盟友”们不得不依附于美国。
北约东扩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美国主导下,北约以俄罗斯为“假想敌”,不断东扩。巴西国际政治经济学家何塞·路易斯·菲奥里指出,美国到处散播“俄罗斯恐惧症”论调,好像不妖魔化外部敌人,西方就无法团结起来。
乌克兰危机升级,欧洲大陆重燃战火,正是源于北约对俄全方位的地缘战略挤压。美国的目的是用战事削弱和拖垮俄罗斯,同时也借机压榨欧洲“盟友”,确保对它们的掌控。
近年来,美国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频频炒作所谓“中国威胁论”,在亚太地区加紧构建三边或多边安全合作体系,包括美日澳合作、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等,谋求构建“亚太版北约”,甚至引入域外“盟友”,建立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这些举动的真正目的就是遏制打压中国,同时借机加强对亚太“盟友”的控制,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
拜登政府上台后,打着“重回多边主义”的旗号,大搞“小圈子”和集团政治,以意识形态划界、阵营对抗的方式来割裂世界。最近,美国在这方面的动作越来越密集:与日本、韩国强化三边军事合作,推进情报共享机制,将“核保护伞”触角伸到东北亚地区,把组建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提上日程;宣称美国与菲律宾共同防御条约第四条适用于南海,还拉日本欲建立新的美日菲“三方联盟”;作为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协议的一部分,美国国防部已经要求国会授权向澳大利亚转让核动力潜艇。
以美国为首的七国集团(G7)最近在日本广岛举行峰会,这一机制是美国同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霸权的重要支撑,因此峰会在美国主导下发表联合声明抹黑攻击中国。埃及埃中商会秘书长迪亚·赫尔米说,美国试图照搬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套路,利用G7峰会在亚太地区挑起冲突。G7是一个被美国操纵的“政治化团体”,以牺牲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为美国谋取政治和经济利益。
但美国拉帮结派、煽风点火之举并不符合很多“盟友”的根本利益,许多国家不愿跟随美国与中国搞对抗。澳大利亚“对话”网站刊文指出,如果美国要遏制中国,就得领导一个致力于同一目标的联盟,而“美国这种抱负令它的许多盟友越来越不安”,“在美国的亲密盟友中,似乎没有这种愿望”。澳大利亚前外长鲍勃·卡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堪培拉不需要一个“沉迷于自己首要位置和主导地位”的美国。
这张丹麦国防部2022年9月27日发布的航拍照片显示的是一处“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点。新华社发(丹麦国防部供图)
“炮火甚至会对准盟友”
“不要再谈论‘北溪’了。”美国《华盛顿邮报》今年4月初发表文章指出,西方国家官员并不急于查明“北溪”管道爆炸的真相。用一名欧洲外交官的话说,他们宁可找不到答案,也不想去面对“盟友”是肇事者的可能性。
而这位“名字都不能提”的盟友,就是美国。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卡根曾经在谈到美欧关系时这样比喻:美国人负责“做饭”,欧洲人负责“洗碗”。从美国同盟体系内部来看,美国与“盟友”之间就是这样一个不平等的主从关系。
美国在盟国驻军,使盟国依赖于美国军事力量的同时,也加强对盟国的控制。美国智库昆西负责任治国研究会202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在海外8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750个军事基地,几乎是美国驻外使领馆和使团数量的3倍。与此同时,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美日安全保障条约等同盟条约都有免责条款,规定在特定情况下美国可以放弃履行条约义务,以确保华盛顿掌握更多主动权。
当“盟友”与美国立场不一致时,美国就动用各种手段对其施压。今年4月,法国国民议会举行了一场关于外国干涉问题的听证会。法国前经济部长阿诺·蒙特堡细数美国多年来对法国的霸凌行为,比如法国2003年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因此遭到美国报复,关键武器部件遭禁运,导致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正常服役受到影响。“这是号称是法国‘朋友’的国家采取的报复行为。这是对我们主权的干涉。这样的干涉已发生多次,未来可能还会重现。”
“盟友”还要长期忍受美国无孔不入的监听。从2013年曝光的代号“棱镜”的秘密监听项目,到2021年媒体爆料美国通过丹麦情报部门监听欧洲盟国领导人,再到最近发生的“泄密门”事件,暴露出美国从未停止对其“盟友”的大规模监控。法国前总理弗朗索瓦·菲永日前在公开听证会上坦言:“我确实遇到过外国干涉,大部分时间,这些干涉来自一个友好同盟国家——美国。”
美国为自身利益而对“盟友”背后捅刀的行为不胜枚举:为帮美国企业打压竞争对手,利用“长臂管辖”拆解法国的阿尔斯通公司;为保护美国公司利益,对欧洲企业挥舞关税大棒;因土耳其采购俄罗斯武器而对土实施制裁;疫情期间多次高价抢购、截留“盟友”防疫物资;从法国手中抢走澳大利亚数百亿美元的潜艇订单;推出《通胀削减法》《芯片与科学法》,直接损害欧洲相关产业竞争力……英国《经济学人》周刊文章指出,美国的经济民粹主义威胁着欧盟的长期竞争力,“不仅欧洲大陆的繁荣受到威胁,跨大西洋联盟的健康也受到威胁”。
德国席勒研究所国际问题专家赛巴斯蒂安·佩里莫尼说,美国单极世界的逻辑决定了“美国的炮火甚至会对准盟友”。
5月19日,在沙特阿拉伯吉达,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左)在第32届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理事会会议(阿盟峰会)召开前的欢迎仪式上与叙利亚总统巴沙尔握手。新华社发(沙特阿拉伯通讯社供图)
“没人愿与霸凌者为伍”
“美国在全球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由一个覆盖全球的同盟和联盟所组成的精细体系支撑的。”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曾对美国的全球同盟体系引以为傲。
而如今,不少“盟友”不愿事事紧跟美国,甚至在某些事件上与美国保持距离。“没人愿与霸凌者为伍。美国人将发现自己被世界其他地方孤立。”美国经济教育基金会网站一篇文章这样解读背后的原因。
5月19日,第32届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理事会会议在沙特阿拉伯吉达举行。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时隔12年重返阿盟峰会,不少国际观察人士将此视为阿拉伯世界重回大团结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而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却谴责阿盟重新接纳叙利亚,称美国不会同巴沙尔政权实现关系正常化,也不支持“盟友”伙伴采取此类行动。
阿盟重新接纳叙利亚一事证明,美国通过挑拨矛盾、煽动对立来操控地区局势的做法不得人心。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研究中心在一份题为《中东:从十年冲突到和解时代到来》的报告中指出,拜登政府对阿拉伯“盟友”的关切毫不在意,不征求它们意见便在地区重要问题上作出单方面决定。如今,中东地区力量对比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地区秩序不再受美国操纵。
土耳其亚太研究中心主任塞尔丘克·乔拉克奥卢说,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在中东地区不仅频频动用武力,而且滥用单边制裁,这些都是中东民众反美情绪激增的主要原因。华盛顿研究所去年11月进行的民调显示,近六成沙特人和阿联酋人表示,“现在不能指望美国,应该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俄罗斯或中国”。
中东“盟友”寻求摆脱美国控制的举动并非偶然。在欧洲,“战略自主”再度成为领导人发言时的高频词。法国总统马克龙说,欧洲必须为战略自主而斗争;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说,“没有自治,我们就无法摆脱依赖”;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说,欧洲“能够并且必须打造独特的欧洲方针”。
“美国的主要盟友都喊出‘不再做附庸’,这恐怕预示着美国主导地位走向终结的开端。”欧亚时报网站评论说,“我们不再生活在一个军事联盟的世界里……当今世界是多极化的,不结盟可能成为最强大的全球新秩序。”
“美国正在变得孤单。”观察国际格局的走向,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得出这样的结论。(参与记者:乔本孝、唐霁、孙鑫晶、胡冠、熊思浩、周盛平、汪艺、毛鹏飞、李保东;漫画:于艾岑)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