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有关甜味剂阿斯巴甜或被列入“致癌物”的消息在饮料行业掀起巨浪。然而,在担忧甜味剂是否会对健康有害之前,我们不妨重温一下美国糖业半个世纪前操纵研究将心脏病罪魁甩锅给脂肪的阴谋,再决定有无必要为甜味剂担心。
哈佛教授“害人”3代!只因5万美金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心脏病死亡率激增,促使科学家探究引起心脏病的饮食原因。有研究认为,饮食中的饱和脂肪是导致心脏病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认为糖摄入与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有关联,而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是导致心脏病的高风险因素。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媒体高度关注糖摄入与心脏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这可是关乎行业生死存亡的大事,那么,美国糖业对此有何反应呢?
美国几家制糖企业组织起了糖类研究会(现在已经更名为糖业协会),支付近5万美元聘请哈佛大学三位教授撰写报告,排除糖与心脏病的关联。报告中引用的研究都经过糖类研究会精心挑选,这篇“加工”好的文章在1967年成功发表在颇具声望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把糖分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描述得微乎其微,把患上心血管疾病的责任几乎全部推给了饱和脂肪。
这一事件影响十分深远。其中一位接受糖类研究会资助的教授之后还担任了美国农业部的营养学主管,在1977年起草了一份营养学意见稿,为后来美国联邦政府的营养摄入指导意见奠定了基础。另一名则担任了哈佛大学营养学学院的院长。
在糖业的操控下,脂肪被塑造成了心血管疾病的完美罪魁祸首。于是,低脂健康的概念在制糖业的“引领”下深入人心,而关于糖的危害则无人关注。
然而人的胃口总是难以控制的,饱和脂肪摄入变低了,反而会导致摄入更多的糖分。而那些被要求“低脂”的食品,为了不让口感变差,也必须额外加入更多的糖来弥补缺失的口感。大量“低脂高糖”垃圾食品,被贴上对心脏有益的标签,被人们认为是健康食品而受到热捧。美国糖业赢了两次!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尽管有无数的人因为糖而影响健康,但糖的危害都没有出现在学术文章和官方膳食指南里,饱和脂肪独自承受骂名……
糖业隐瞒不利研究,长期欺骗消费者
在甩锅给脂肪的同时,美国糖业为保住自身利益,还不惜隐瞒对他们不利的研究,长期欺骗消费者。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有论文指出,比起碳水化合物的淀粉,糖对心脏更有害。为了查明真相,糖类研究会在1968年出资委托英国伯明翰大学调查“糖对小白鼠的影响”。
结果发现,小白鼠在摄取蔗糖后,不但动脉出现硬化、体内诱发膀胱癌的酵素变多,还会因肠内细菌代谢,产生胆固醇及中性脂肪(三酸甘油酯)。
那么糖类研究会是如何化解这次危机的?
伯明翰大学为证实结果无误,曾要求延长研究时间,但糖类研究会却中断资金,令研究无法被公开。70年代的内部报告更指出,糖类研究会成员要求“研究必须导论出对糖业界有助益、有意义的情报”,只要是暗示“糖类有害”的研究,都要把它的学术价值贬为零。
美国糖业协会对此回应,当年叫停研究是因为此项目严重滞后、预算超支且正赶上糖类研究会机构设置更迭,与研究结果无关。然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助教克丽斯廷·克恩斯指出,糖类研究会更迭期间,其他项目进展正常,甚至糖类研究会1943年至1972年资助的所有项目中,只有此项目没有发表结果。如果研究结果在当时发表可能对美国相关政策产生影响。美国国会在1958年通过法案,对可能导致动物或人类患癌症的食品添加剂下禁令。
错误的公共健康政策影响美国人几十年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从上世纪50年代至2000年,美国人均糖和其它有热量甜味剂摄入量增长了39%。近年来,美国心脏协会、世界卫生组织为代表的一些权威机构也开始把糖类列为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凶手。至少饱和脂肪和高糖食品饮料都是风险因素,没有明显的主次关系。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食品标签上糖的热量应占总热量的10%以下。美国糖业对此做出激烈的反应,向国会请愿,并威胁要撤回给世卫组织的资金。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再次提出食品标签上糖的热量应占总热量的10%以下,并且提议各国政府应力争将其进一步减少到只占5%。美国糖业斥责这一规定缺乏坚实可靠的科学证据,声称不能把所有的糖混为一谈。
在美国糖业的不懈阻挠下,美国政府直到2016年2月才在颁布的最新饮食指南中,首次建议人们饮食中的添加糖低于总热量摄入的10%。同年,糖类研究会收买哈佛教授刻意淡化饮食中添加糖有导致心脏病风险的历史被曝光。第二年,糖类研究会阻挠英国伯明翰大学对自己不利研究的历史被曝光。
然而错误的营养学认识和公共健康政策已经影响了美国人几十年。从1965年到2015年,美国人摄取的脂肪减少了25%,美国人的肥胖率和糖尿病率却节节攀升。201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约9300万美国人过于肥胖,约3000万美国人患有糖尿病。
历史总在重演,美国糖业操纵研究将心脏病罪魁甩锅给脂肪的黑历史历历在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突然声称要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在为此而担忧之前,我们不妨想想,又会是哪个行业会从中得利呢?
(海报新闻编辑 姜晖 综合新华社、科技日报、环球网等)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