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舞剧爆款拼出,优秀作品一票难求已成为常态,但是业内人士对此喜忧参半。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日前在上海评奖期间,业内资深人士纷纷谈及他们对舞剧创作的思考。
“在为中国舞剧的方兴未艾鼓舞欢呼的同时,也应注意,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产量巨大,其背后已经发生了变异,甚至有泡沫性的隐忧。”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说。“当编导获得成功后,邀约很快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同时创作题材非常明确地被选定好。创作者自身的主动性、选材的自由、思考的深度往往没有了。”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感慨,违背了艺术规律,就造成了舞剧创作表面上极其繁荣,但优质好作品并不多的现状。“听说有的编导成名后,一年就可以创作四五部舞剧。先编排舞蹈,再去音乐填空,这不符合艺术规律。舞剧的作曲,也变得像曲牌一样,成了套路。剧一开始,西皮来了,二黄来了……”广东省舞蹈家协会顾问文祯亚说,“舞剧一下子热起来了,掀起了大浪,大浪就得淘沙,确实到了这个时候。”
文祯亚近年来看了几十部舞剧,他深感舞台合成太欠缺了。很多舞剧排了一两个月,三五天合成就演出了,太可惜,也太浪费,而这就是忽视艺术规律造成的结果。著名舞者、《永不消逝的电波》主演之一朱洁静说,很多喜欢《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观众都会觉得,舞台用光很影视化。而这正是精益求精打磨出来的结果。“这部作品舞台采用流动光非常多。那个灯光薄得就是那么一束,就像激光笔射出来的一样。演员站的地方就算有定位,身体如果有一点点左右的不确定,面部可能就阴阳脸了。那时候哪还有精力融入角色?”朱洁静说,所以演员要将自己训练得在舞台上动作丝毫不差,才能完完全全进入到人物表演这个层面。而这些,都需要时间,需要不断打磨。
《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咏春》的编导之一、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创作中心二级编导韩真是当下最火的编导。她说自己也面临很多困惑。“学习舞蹈时,我们要坚持古典舞风格的准确表达;担当编导后,我们要‘破’掉这些,要勇于突破创新。”她认为,舞剧不仅要面对学习与创作实践的矛盾,还要面对业内学术观念与观众审美需求之间的矛盾。“从某种程度上说,‘不破不立’依旧是舞剧编导的恒定法则。我们要在创作的‘破与立’之间,生长出自己的舞蹈语言。”韩真呼唤给予舞剧创作者更多自由空间。“有些剧的剧情没有那么紧凑,可能它压根儿就不在紧凑上下功夫,而要创造另外一种意境。好比大家在吃羊肉泡馍的时候,就不要期待它里面有臊子。希望越来越多观众关注舞剧时,不要忘了,羊肉泡馍和臊子面的味道是不一样的。”韩真表示,每一部舞剧都有编导的独特思考,如果所有舞剧都变成一种类型,是观众的遗憾。“空间越大,我们的创作自由度越大,才能真正百花齐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