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808:19星期六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所有管理问题,都是人性问题

新闻聚焦admin2023-07-19397

内容来源:摘编自《农业的干法》,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发布。

分享嘉宾:胡启毅,“榕石商学”创始院长,横跨官产学三界,深耕农业30年。先后担任中国农业大学教师、乾元浩公司董事长、梅里亚公司董事长、中牧集团总经理、中牧股份董事长等。

注:笔记侠经授权发布,文章经讲者审阅。

企业管理的起点在哪里?

每个管理者都有不同的答案。

根据我对大量企业的观察,有的企业做得风生水起、有的企业原地踏步、有的企业快速失败,其中的因素非常多。

如果把各种因素归集起来,逐条剔除,只剩下一条,这一条就是人的因素。

正如原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所说,“人是管理的全部”。

企业是把人集合起来,加上土地、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组成“1+N”,人发挥核心作用。

企业家是人,人就有人性的普遍特点。

他们与员工一样有喜怒哀乐,有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有悲欢离合的人生经历,有自我实现的期望,还有不愿与别人说的隐私。

我看到很多企业家,成功之后只愿意呈现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不愿意承认自己具有人的普遍特点,但凡这样的企业家都是没有走出自我的人。

企业家与普通员工不同。企业家要承担复杂的管理任务,担当不同于普通员工的责任。

企业是企业家的投影,企业家是企业的化身。

企业家的认知能力、抗压能力、想象力、内驱力都异于常人,这些品质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都会被无限放大。

当然,他们性格中的弱点也一样会被放大。

在企业里,企业家作为企业的引领者,发挥着最核心、最关键、最根本的作用。

企业家的眼界决定企业的境界,胸怀决定企业的发展空间,判断力决定企业的决策水平,管理能力事关企业绩效水平。

所以,企业家的价值,是企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管理,不是从管理员工开始,而是从企业家管理自己开始。

企业发展的天花板是企业家。企业家的能力如何与企业发展阶段相匹配,这件事非常重要。

企业家也是人,也有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本性。

不少企业家都很偏执。企业创立初期,这种偏执常常能让企业发展起来。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家性格当中的均衡性更加重要。

企业家要想真正成长,就要由外在力量逼迫自己成长,变成内在的自觉成长。

企业家常常“灯下黑”,很难清醒地认识自己。

尤其企业是靠他自己打拼出来的,他在企业里边一言九鼎,更容易形成权威,固步自封,其他人也不敢去挑战他的权威。

一、企业家的自我觉察

企业家是承担企业管理职责的人。

从表面看,管理就是发号施令,非常简单。

但是,只要有一点管理经验的人,都会觉得管理难以把握。

人本身就非常复杂,需要把一群性格各异、才能不同的人组织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就更加不容易。

正如家长并不是做好准备了才成为家长,而是孩子一诞生就“荣升”为家长一样,管理者也不是因为被赋予管理职责,就成为一名管理者。

没有经验的家长,通过与孩子相处,慢慢知道自己的角色和职责,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

据说日本、韩国有大量教育年轻夫妇如何成为合格父母的学校,这对年轻父母和子女的成长都是非常好的。

与此相反,培训管理者的机构很多,有各种大学的商学院,还有众多的培训机构。

但是什么样的培训课程、培训方式以及培训师资,才能把一个完全没有管理经验的人,培训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像父母是否合格需要孩子的成长来证明一样,管理者是否合格,需要用企业的发展成果来证明。

家长可以通过交流学习,来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管理者也可以通过交流学习、总结经验以及自我反省,提高管理能力。

在承担管理职责之前,学习管理主要通过书本、与其他管理者交流,但毕竟是没有“入局”的旁观者,学习只限于知识层面。

只有真正担任管理职务之后,面对需要管理的人和事,从旁观者成为局中人,才会以局中人的思维体会管理,把管理知识和管理心得融合起来,慢慢领会管理的要领。

承担管理职务时,管理者需要看清管理的目标任务、自己的角色以及管理对象,要建立对管理的基本认知,对自己有基本的觉察。我把管理者的自我认知称为“企业家的觉察”。

企业家也是管理者,为了扮演好管理者角色,我把企业家的基本觉察,总结为以下四条。

1.员工是人

员工是人,这似乎是一个管理的常识,但管理者常常忽略这个常识。

管理的对象是人,所以管理必须明确人的属性,即所谓的人性。这是考虑一切管理工作的底层逻辑,一切管理行为都建立在对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

企业里面的员工,是自然人和经济人的复合体。作为自然人,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作为经济人,有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动机。

无数经济学家或哲学家都在揭示人性是什么。但在人性问题上,认识“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

在没有弄清楚人性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不妨把人性看成是一个黑匣子,假设人性具有自然和经济双重属性,虽然不知道黑匣子里面是什么,但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去认识人性。

脱离人性谈管理,最多是一个事务型的管理者,没有抓住管理的根本。

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人性的基础上。否则管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误入管理的歧途。

2.企业家也是人

企业家也是人。当企业家看到这句话,可能会说,这是句正确的废话。

但根据我长期的观察,无数失败的企业,就失败在管理者忽视这句“废话”。

比如,有的企业家极度渴望财富,但是对团队却十分吝啬;有的企业家自己懒散,却要求员工加班加点。

有的企业家希望获得社会承认,把主要精力放在谋求各种社会职务上,但要求员工低调务实,甘于奉献;有的企业家艰苦创业,企业发展壮大后,又自我不断膨胀,独断专行。

凡此种种,都是企业家不再把自己当成普通人对待的表现。在被赋予管理者角色之后,就把自己从普通人中抽离出来,忽视“企业家也是人”这个基本认知。

“企业家也是人”这个命题,是要提醒企业家,在扮演管理者角色时,不要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人的人性。

只有认识到了这点,才会有同理心,能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管理问题,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企业是人的组织

企业会引入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但是这些生产要素不会自动变成产品或服务,去满足客户需求。

所以,必须要通过“人”这个最关键的要素,把以上生产要素整合起来。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只要人力资本没有发挥作用,前面那些生产要素不论怎么丰富,都不能自动创造价值。而且,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价值发挥,都与人力资本直接关联。

经济学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有三个特点:

人力资本天然归属个人;

人力资本的产权一旦受损,其资产可以立刻贬值或荡然无存;

人力资本总是自发寻找实现自己价值的市场。

企业是人的组织,因此需要结合人力资本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价值。

4.企业的价值存在于企业外部

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是:有人因为企业存在,而获得了他愿意花钱购买的产品或服务。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换一个说法,只有企业为目标客户创造了产品或服务,并且目标客户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企业才有活下去的理由。

拆开来看,有三层意思。

一是企业要活下去,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一定要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这些特定人群,愿意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购买。

二是不论企业内部管理多么高效,如果客户不买单,企业所谓的高效管理没有实现转化,企业还是没有存活的价值。

三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就是企业的价值。内部管理,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手段。让客户价值最大化,才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唯一途径。

企业价值来自客户,并不意味着企业内部管理不重要。

两个企业为同类客户提供相同的产品或服务,客户会选择性价比更高或服务更好的企业。这时候,两家企业比拼的是内部管理能力。

以上四个方面,可以说是企业家应建立起来的对管理的基本认知。

这四个基本认知,是搭建管理知识架构的基础,也是开展管理工作的起点。没有这些觉察,就如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新手父母,匆忙上阵,手忙脚乱。

这四个觉察中,最核心的是对人的觉察:

从人性出发,认识单个的人;

从企业中人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来激励和约束人;

从自身的角度,把自己置于管理之中;

从企业的终极目标中,明确管理者的角色。

总之,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但它可以学习和领悟,在实践中锤炼,在失败中成长,在经验中丰富,在反省中提高。

二、企业家的角色扮演

管理大师明茨伯格对管理者的角色,进行了大量论述,我都赞成。

我思考了很久,觉得对管理者角色最形象的理解,是教练员、裁判员和运动员三者的融合。

在球队比赛中,有的人带领队员赢得比赛,既要最大限度发挥每个队员的特长,还要让队员之间相互配合;有的人制定比赛规则,并判断参赛者的行为;有的人则直接下场,参加比赛。

这三类人,分别代表了教练员、裁判员和运动员。

与此类似,企业中也有这三类角色,只不过由企业家一人扮演,并在三个角色之间来回切换。

1.教练员

教练员的职责,是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并且让团队成员彼此配合,共同实现目标。

企业中,最重要的资产是人,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地域,性格、年龄、家庭成长环境等都不同,每个人的长处也不一样。有的擅长冲锋陷阵,有的擅长带领团队。

作为教练员时,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岗位上,才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价值。

其次,无论把多么优秀的球星聚在一起,如果没有好的教练员,也会形成内耗。

管理者有着调节团队内部矛盾、化解团队冲突的作用。当团队一团和气,缺乏斗志时,要引入竞争机制,形成“鲶鱼效应”。

2.裁判员

企业家是企业价值的守护人,等同于球赛的裁判员。

裁判员根据比赛规则,判断球员的行为。严重触犯规则,就罚下场;不严重的犯规,发黄牌。

在企业里面,这套规则是企业的制度。企业家基于企业价值制定评判标准,并对所做的事、做事的人进行评判。

即,企业家要评判:各种动作,是否符合企业战略方向;团队做的事情,是否和企业效益挂钩;各类项目该不该投,员工干得好坏等等。

这个角色扮演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的价值导向。

最基本的裁判标准,是看有没有为企业创造价值。

如果做的事情在为企业添砖加瓦,那这个事就是对的。如果在消耗企业资源,但没有创造价值,那就是错的。

举个例子,投资是企业很重要的一个行为。项目该不该投、投入多少、何时投,最基本的判断标准是,投资的项目是否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如果价值是正向的,就应该投,否则这个项目就应该停止。

再比如,一把手选择副手。天天顺着你说话的人,不见得就好;不断给你提意见、批评你、给你挑毛病的那个人,反而可能更适合。

选择副手的标准,是这个人是不是在为公司创造价值。

如果是站在公司角度,挑你的毛病,那他的行为应该鼓励。如果只会说好话,有损公司价值,那他的行为就应该反对。

3.运动员

企业家也是运动员,光说不练的管理者,在企业里很难建立威信。

组织赋予管理者的是权,需要靠自己建立威信。

威信来自一个个胜仗,通过拿下客户和解决疑难问题,让团队成员看到你的认知、能力或者品格超过他们。

管理者下场“踢球”,不是事无巨细地去干事情,而是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管理者是通过他人拿到成果。

企业家同时扮演这三个角色:

作为教练员,要有基本的管理技能、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决策能力等;

作为裁判员,要辨别是非,按照规则判断人和事。如果经常把别人放在评判标准中,不把自己放进去评判,这相当于带头破坏规则;

作为运动员,要带领团队打胜仗,要能让员工认可你的管理能力。

三、农业企业家的长成

我把“企业家如何长成”总结为三修:修头、修脚、修心。

1.修头

“修头”是形象的比喻,指修炼思维和认知。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企业的成果是企业家认知的变现”。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

虽然这句话反映了认知的重要性,但我不认为企业家的认知是企业的全部。

打个比方,我们可以看见对面山上美好的风景,但是如何爬到对面山顶去欣赏风景,需要耐心,需要行动,更需要耐力,仅仅认知到对面山上美好的风景是不够的。

“修头”有很多方法,可以通过读书、拜访高人、自我反省等。

企业家的认知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问题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我把问题分为三类:简单问题、复杂问题、疑难问题。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方式。

简单问题深度思考。

一个简单问题,当你深入思考,会发现并不简单。

思考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这就需要实事求是,还原现场。把问题弄清楚了,事情就解决了一半。

举个例子。一个客户一直用公司的产品,突然就不用了。

当你去拜访这个客户后,你会发现,客户不用公司的产品,可能是公司流程问题、产品质量问题,甚至是客户给业务员打了几个电话,业务员没有接,就把公司产品拒绝掉了。

看上去是很简单的问题,当你深度思考后,可能会发现,这个问题背后反映了公司经营上的重大风险。

复杂问题系统性思考。

复杂问题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千头万绪。这就需要系统思考,从整体考虑各个要素,找到突破点,避免在不该用力的地方用力。

比如产品质量不稳定,这只是表象,需要从质量控制流程入手,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检验环节、库存环节、运输环节、质量追溯环节,逐一排查,找到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的真正原因,制定解决方案。

疑难问题逆向思考。

逆向思考即反过来想,反其道而行之。我们习惯顺向思考,但疑难问题逆向思考,反而容易解决。

比如,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可以先思考如何才能让生活痛苦。你要分析一个项目能否成功,可以先思考这个项目会如何失败。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说,他想得最多的问题,是海底捞会如何倒闭。

企业家修头,就是要修这三种思维:深度思维、系统思维、逆向思维。

这三把利剑,有助于我们把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分类,找到解决办法。企业的发展,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修好头”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2.修脚

“修脚”是个形象的表达,是指要有超强的行动力。

做企业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没有行动就没有试错机会,只有不断试错才能找到最优的解决办法。只有行动才能验证头脑中的设想是否正确,才能产生结果。

企业经营最终看的是结果,过程再完美、想得再多,结果不理想,没有利润,还是没有用。

行动时,要学会把握行动的节奏。头脑中要有一盘棋,先走哪一步,后走哪一步,要学会“弹钢琴”(指多项任务并行)。

管理者手中不可能只有一件事,无数线索都汇集在你这里时,就要分清任务的轻重缓急。

比如,你要去拿项目、要进行团队建设、要迎接考察团。这时候,要分清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

“修脚”,要锻炼行动力,不要做理论家,要做行动家,行胜于言。

怎么去修炼呢?在行动中不断掉坑,然后总结经验,再从坑里爬出来。

3.修心

“修心”指企业家心性修为。

企业家对外要面对客户、竞争对手、行业主管部门。对内要面对员工,还要面对你的家人。就像天天被放在火上烤。

管理者永远处于“斜坡推球”的状态,推动企业、推动自己不断往前走。稻盛和夫说,要不断磨练心性,让自己的心胸变大,让自己的灵魂更高尚。

苦难是磨练企业家最有效的良药,苦难一旦转化就是财富。

在困难的时候,感谢困难对你的磨练;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感谢不确定性带给你的机会;在焦虑的时候,感恩焦虑带给你的成长。

人的心胸是在憋屈、磨练和压榨中撑大的。

找到你的发心。在夜深人静时,思考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你在乎什么,想去追求什么?

你的发心是赚钱,就会把钱看得很重;你的发心是帮助别人成就他人,可能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团队上,敢于分享财富;你的发心是改变世界,让这个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精彩,就会去关注人类命运。

就像马斯克,他希望这个星球因为他的存在变得不一样。他关心人类能源使用问题,为人类寻找第二生存空间。

培养同理心。2000年,比尔·盖茨辞去微软CEO,把微软交给了好友鲍尔默。鲍尔默担任CEO期间,微软股价不断下降,错失移动互联网的机会。

2014年,萨提亚·纳德拉接替鲍尔默出任CEO,他一改鲍尔默强势的文化,拥抱开源生态,公开表示“微软爱Linux”,收购全球最大的程序员交流社区GitHub。

如今,微软云计算市场份额位居全球前三,萨提亚·纳德拉带领微软抓住了云市场的机会。

萨提亚·纳德拉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同理心,能够感受员工、客户、竞争对手的感受,并且影响他们。

他的超强同理心,可能与他对孩子的爱有关。他的孩子身患残疾,不管多忙,他每周末都要坐几小时的车,回家去照顾孩子。

保持自我反省。通过反省,纠正自己的错误。反省还能让你保持敬畏之心,对客户、员工、你的周遭,心存敬畏,心存感恩。

在智能商业时代,能真正驾驭AI的人,才不会被淘汰。

来源:笔记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