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评论员 王红妮
这两天,有关“云南部分旅行社禁止记者律师参团”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一名新闻从业者在朋友圈爆料,自己在网上团购预订一家云南旅行社时,因持有新闻记者证被客服建议不要跟团。针对此事,云南相关部门回应称正在核实和调查。区别对待消费者、将“敏感行业”消费者集体“拉黑”,此类行为若存在,不仅涉嫌违法,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表现,暴露了部分旅行社服务质量不过关的事实。
事实上,此事并非偶然,也不是个例。早在2017年,就有媒体曝光部分云南旅行社明确规定不接受律师、记者或导游等职业人员参团,随后相关平台进行了整改。相比于其他消费者,记者和律师或许属于更不好“惹”的人。出于职业的特点,他们更熟悉市场规则,更懂得法律法规,维权的渠道可能也更多,这些都让低价团有所顾忌。说到底,部分旅行社不欢迎“敏感行业从业者”是心虚的表现,他们自己也知道低价团问题比较多,不希望遇到“硬茬”消费者,更不想被曝光、被投诉、被维权。
旅行社的“掩耳盗铃”的做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出了问题,捂是捂不住的。前不久,“女子跟团游车上睡觉被叫醒”就是一个例子,游客将自己遇到的不愉快经历拍成视频发到网上,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同情,最后涉事“野导游”因没有导游资质,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被通报拟将重罚。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在流量经济时代,旅行社也该换个思维了。总想把消费者当韭菜割,只会砸了自己的饭碗。只有加强行业自律,切实提高服务质量,赢得消费者的心,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