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902:58星期天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打造高地 建设“四地”⑧祁连山上水丰草美 黑河源头焕发新生机

新闻聚焦admin2023-07-21389

海报新闻记者 孙永莲 青海报道

祁连山脚下,一片好风光!

绵延千里的祁连山横亘在中国西部,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也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维持河西走廊绿洲稳定、保障北方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正是发源于祁连山腹地的八一冰川,孕育了祁连山南麓祁连县和下游河西走廊、额济纳的富庶。

7月20日,“打造高地 建设‘四地’”2023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青海行大型采访活动采访团行进到第6天,来到祁连山脚下,看当地如何保护这片关联着千家万户幸福生活的生态重地。

记者了解到,由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过度放牧、滥伐灌丛、毁林采伐,导致黑河源头鼠害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部分水源干涸。2000年,黑河源头断流时间达40天,断流长度近50公里,黑河源头流域动植物资源急剧下降。

2001年,国家对黑河源头实施了生态应急治理工程,随着对祁连山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青海省推行黑土滩沙化草地治理、人工造林工程、草原围栏封育、河道治理、尾矿修复等项目。2014年12月,青海祁连黑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建立,并于2017年11月纳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保护优先”的战略中,祁连县黑河源头流域生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2017年,总投资6.13亿元的青海省祁连山区(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布局八宝河流域县城周边、峨堡—阿柔段和黑河流域油葫芦沟—黄藏寺出境段、河源——油葫芦沟段4大生态保护修复区,分为格局安全、系统稳定、功能提升3大类工程,涵盖水利、林业、环保、农村环境整治、废弃矿山整治、地质灾害、旅游示范等50个子项。

“我们按照生态修复、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等不同专业技术领域,组建了由15位院士和107位省内外相关专家组成的项目咨询专家库,围绕项目设计、方案优化、政策制度制定等充分讨论,确保方案科学合理能实施。”祁连县副县长赵华年告诉记者。

围绕试点项目,祁连县协同推进国土绿化提速、“万亩造林”、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累计完成义务植树和国土绿化3.53万亩、高标准人工造林1.87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森林抚育14.5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3.5万亩、重点湿地保护105万亩,有效保护天然林、公益林330.61万亩,祁连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森林覆盖率达15.98%。

部分矿山多处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旱山地,存在植被难以恢复的难题和植被恢复缺乏土源、客土运距远,以及巨大矿坑填充工程量过大、投资过高的问题。“我们根据实际地貌地形及周边植被种类,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采用穴坑带土球种植、直接洒播草籽的办法,以与现场生态植被相一致的林草种类进行复绿,并通过整理地形、雨水引流、围栏育草等措施帮助其自然恢复,目前已经重建了14652.45亩草场,矿区周边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祁连县草原站副站长仁青卓玛告诉记者。

不仅仅是河岸的矿山,从河道到河岸、从河岸到山麓、从山麓到山顶,项目团队进行了全流域的系统修复,开展了河道疏浚、河道整治、道路绿化等项目。

经过几年的修复治理,黑河流域河源区生态环境逐步向好,黑河支流也从50多条增至144条,植被覆盖率也有了大幅度提升,这里已成为黑颈鹤、蓝马鸡等鸟类的理想栖息地。

“目前,我们完成了15处历史遗留无主废弃矿山综合整治,修复废弃地946.3公顷,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100%,水源涵养能力提高15%,流域河源区水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地表水II类水质标准,治理修复各类植被约1.65万公顷,封山育林植被覆盖率提高5.2%,沙化土地治理区植被平均盖度达到20%以上,全面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5%。”赵华年说。

行走在沙龙滩上,沿途风光让人流连忘返。满目青翠的祁连山大草原草长莺飞,不远处,鹤立湿地,麻鸭戏水,斑头雁展翅飞翔,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啃食牧草,祁连山和谐自然的画卷扑面而来,黑河源头焕发着勃勃生机。

来源:大众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