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惊喜”是今年平遥国际电影展新开设的板块。在影展开幕前的发布会上,贾樟柯透露最终入围影片将为最新出炉的大师新作或极具影响力的商业大片。10月14日,吕克·贝松和宁浩作为今年的两位“惊喜”嘉宾,分别带着各自最新电影作品《狗神》和《红毯先生》来到平遥,在“他们带来惊喜”的分享会上,讲述自己电影生涯的开端。
图源: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
“我确实很早离开了学校,因为当时我去了一个短片拍摄现场,一下子完全爱上了,然后我回家跟我妈妈说,我不想上学了,我要去拍电影,”吕克·贝松谈到自己如何走上电影之路时说,“我去美国不是去学校上学的,而是先花了两个月时间去旅行,当时很幸运的是有人给了我一份工作,让我去能够帮忙,离摄影机总是很近。我看着他们怎么做,就学会了。我一开始做的那几部电影其实挺糟糕的,所以我倒未必学会了说要做什么,但起码学会了不要做什么。”
提到自己的第一部长片《最后决战》只花了三法郎的相关报道,吕克·贝松表示是“误传”,真实花费是“一千两百欧元”。
“现在大家已经不用再操心我当年那些困难的事情了。我就希望我现在是17岁,那样的话我会一天拍到晚的。”他认为,“ 最重要紧并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你有什么可说的。”
相比之下,宁浩的导演之路走得更加戏剧化,是因为“做乐手和学美术都失败了”,之后又学画海报后打印机横空出世不用专人再手绘,学摄影的暗房技术后来数字技术又取代了胶片。在所学专业都“消失”后,受电影学院氛围的影响,宁浩开始拍电影,“我就回北京,还在摄影学院上课,每天在上课的时候,我就坐最后一排,拿笔记本电脑在后面开始写自己的故事。”
那时宁浩真正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学校里常年寄宿的一个年轻和尚。“我觉得他的生存状态很有意思,而且他跟基层信仰的关系也都挺生动的,题材其实挺好。我就在课堂最后一排每天写这么一个故事。”后来,他把故事给了章明老师看,得到了“你这个故事可以拍摄”的肯定。但后续拍摄的资金又成了问题。“当时一台DV是一万多块钱,剩下三万块钱去拍电影,最后就用四万块钱把这个电影拍完了,所以当时的变化非常大,把剧本也废掉,只能用这点钱去置景,请的我们班同学来演,非常低的学生作业的成本把它拍完。”
听到这里,吕克·贝松表示,“这是我们相同的境遇,与电影本来不相干的人,会来帮助我们成长,帮助我们走上电影之路,这是我们俩的相似之处。”
贾樟柯导演总结宁浩的电影职业生涯开端“特别像《红毯先生》,好像自己引以为傲的一个舒适区打破了”。事实上,这几十年来的变革非常多,宁浩认为“现在有一个词叫’卷’,在我看来就是被迫跟上各种潮流和环境的变化,要让自己能够顺应条件走下去,实际上戏剧性的发生就是在’可能跟不上了或者变化可能是你无法去处理’的情况下发生的。”
《红毯先生》的创作出发点也是这个角度。“我看到过刘德华先生第一次开抖音的时候,他特别努力的想跟上抖音的语序方式。他前面拍了几个抖音,我一看拍得都很认真,特别像拍电影的那种方式,演得也特别认真,拍得也特别认真。在那里头,我看到有一种心酸,我觉得其实他挺努力的要跟这个世界对话,当然现在他已经完全理解了抖音的方式。”宁浩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能够触动他的部分,“我希望通过一个人的视角去反映个体和时代之间的关系,和这些变化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当初《红毯先生》去找它着力点的一个地方。”
“一个父亲把他的孩子扔到一个狗笼子里面长达四年,我就想知道到底这个孩子怎么熬过去的?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所有人都会面临伤痛悲痛,关键在于我们对这样的痛有什么样的回应——我们是因为痛变好了,还是变坏了?这个主人公可能因为一年之间的选择要么成为暴徒,要么成为圣徒。不管我们的伤痛是什么,都可以把它转化为积极的好事,这是我想通过这部电影给大家传达的信念。”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