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809:04星期六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每天一节体育课,更大的挑战是让学生爱上体育 | 媒体札记

新闻聚焦admin2023-12-11369

在加强学校体育这项工作上,深圳展示出改革的锐气。

近日,深圳市印发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从2024年1月1日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这一做法,在国内大城市尚不多见。

在80后、90后乃至更早的代际群体印象里,体育课难免带有所谓“副课”的标签。在排课密度上,小学生、初中生每星期有两节体育课可能就算多了,临近中考的时候,体育课可能还会在课表上消失。在不少人的实际经历里,明明身强体壮的体育课老师常常“请病假”,体育课以各种理由被其他课程占用。

不过,对如今越来越重视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中小学教育而言,每天一节体育课的要求虽然迈出了一大步,却并不冒进。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的体育课时为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是每周3课时。深圳也就是在此基础上每周增加了1-2课时。“央视新闻”对此评价称:“改动确实比较明显,但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剧烈。”

那么,每天一节体育课到底多不多?多数评论都给出了一致意见:不算多。

澎湃新闻社论认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标连续多年下降,并引用数据称,当前我国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不足30%;“光明网评论员”文章从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角度阐明:“即便是把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没有足够的体育课时保障,无法真正改变体育课被随时挤占的状况,都是一句空话。”新京报评论也表示,此举向社会传递了严肃的信号:体育课非常重要,不能再有模糊余地,要让孩子们跟不喘气、不出汗的体育课说“再见”。

开齐开足体育课,是加强校园体育、提升青少年体质的关键步骤。不过,每天一节体育课,更大的挑战是提升体育课的质量、丰富体育课的形式,让学生爱上体育、养成运动习惯。

理想的教育,不能单靠课程的堆砌。体育课时增加了,形成了驱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压力,但这种压力如果只是转化为负担,可能就违背了加强学校体育的初衷。“光明网评论员”文章就指出“会不会把体育也变成一种应试教育”的社会疑虑。在青少年群体中,有人先天运动能力强、喜欢体育运动,有人运动基础薄弱、对体育课“犯怵”,学校体育要关照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学生都找到学校体育的参与感和收获感。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小学体育课的内容无非跑步、跳远、仰卧起坐等几件套。体育课课时增加以后,如果还是重复地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运动,体育课的吸引力恐怕是难以保证的。事实上,在一些“先行先试”增加体育课时的学校和地区,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才能让体育课更加充实。

2021年,《钱江晚报》就曾报道杭州一所小学试点每天一节体育课,足球、羽毛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专业化项目受到学生喜爱。2022年,《三峡商报》报道湖北宜昌一所小学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以后,增加了滚铁环、打陀螺、跳皮筋、跳房子、丢沙包、踢毽球等传统体育内容,颇受学生欢迎。

每天一节体育课,意味着体育课需要的师资和场地也成比例增加。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李培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就表示:“这个制度出台后,可能出现体育教师紧缺问题,因此如何解决体育教师配足配齐至关重要。”11月23日,新华社发布的一篇报道也分析称,专业师资短缺、场地不足和体育器材不够等问题制约着乡村学校更好、更稳定地开展体育教育,有的学校只能由老师带着学生在村里的公路上跑步。

“光明网评论员”文章还提醒道:“在重视体育课俨然成为一种新的纠偏风潮的今天,也确有必要警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思维。”这篇文章认为,体育课的强化,不应该被理解为是以对其他课的弱化为基础,而是回归它本就应该有的地位。

深圳作为我国发达地区的代表城市,拥有较强的校园体育设施建设和保障能力,也有能力吸引高水平的体育师资,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无疑具有更好的优势条件。同时,外界也期待,深圳能够在探索中形成可供推广的典型案例,为加强校园体育提供“深圳经验”。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