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808:25星期六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甘肃地震发生后,如何给心理“减灾”?心理咨询师谈心理应激反应

新闻聚焦admin2023-12-21347

海报新闻记者 孙佃潇 报道

12月21日,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第三场新闻发布会。海报新闻记者获悉,目前人员搜救工作基本结束,抗震救灾工作重心正有序转向伤员救治、受灾群众安置和震区废墟清理。

由于地震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当地居民受到地震冲击后,往往容易出现哪些心理反应?除了解决其在生活和医疗方面的燃眉之急,关于地震后的心理恐惧和创伤,又该如何进行自我调节或他人援助?对此,12月21日,海报新闻记者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卫生系统主管心理治疗师尤佳。

“经历灾难后,可能要面对许多现实问题,比如失去熟悉的家园、目睹遇难者的遗体、听见幸存者的呼救、通信中断和交通阻塞、与亲人失去联系、被转移集中安置到陌生的地方、生活失去规律、睡眠缺乏或营养不足等。”尤佳告诉海报新闻记者,这些情况都容易让人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腹泻、头痛、疲乏、入睡困难等身体反应。

此外,还会出现更为复杂的心理反应。尤佳举例,有些人变得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容易愤怒、指责抱怨,甚至行为失控;有些人感到孤立无助、悲痛欲绝、沮丧无望;有些人变得注意力不集中、难以照顾好自己和家人、茫然失措、行为笨拙;还有人会在灾难过后仍然反复回想灾难场景,出现“闪回”的症状,甚至睡觉都会被噩梦惊醒。

“突发灾难事件发生后,人们很容易出现过度警觉、恐惧、麻木、焦虑、害怕、紧张、悲伤、烦躁、睡眠不好等心理应激反应。”据尤佳介绍,心理应激是指,人由于遭遇到对自身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付的环境因素而产生的紧张和精神压力。常见的应激反应表现在情绪、认知、行为、躯体等多方面。

比如,在行为层面,容易过度警觉、容易哭泣、情绪激动、过度担忧,每过一会儿就得看看地震信息进展,无法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和休息放松;在身体层面,容易出现心悸、心慌、头痛、震颤、肌肉抽搐、睡眠障碍等躯体不适或躯体反应;而在社交层面,容易自我隔离、责备自己,难以给予他人帮助或难以接受帮助。

“出现这类应激反应后,也不要过度担心,这些症状都是我们面对突发灾难事件时的正常反应,一般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缓解。”尤佳表示,在经历突发灾难事件后,应学会自我应对和调节。比如,接纳和允许自己有应激反应,不要过于惊慌;从政府、救援人员等正规、官方渠道了解地震的最新动态,不信谣,不过度刷手机了解相关信息;尽量按时吃饭,饮水充足,保证睡眠,维持安定的身心状态;学习运用一些心理学中安顿身心的小方法,调节和稳定自己的身心状态,改善情绪,调节睡眠。

同时,还可以寻求社会支持,尽可能多地与家人和朋友待在一起,或者集体行动,互相陪伴。如果家人、朋友不在身边,也可以通过电话等方式与亲友进行交谈,获得社会支持。但如果察觉自己的身心状态已经不能自行调节,甚至出现了一些明显异常,例如幻听、幻视、过度惊恐、严重的睡眠问题等,则需要尽快寻求相关专业人员的帮助。

据媒体报道,地震发生后,甘肃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全省卫生健康系统迅速行动,全力做好灾区伤员救治、卫生防疫、心理疏导等工作,目前累计接收伤员784人,分别收治在省州县医疗机构,医疗救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同时组建35支共70人的心理疏导团队,对4个乡镇35个村每村安排2名心理卫生专家逐户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另外,还将邀请全国50余名心理卫生专家,通过线上对有需求的群众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健康咨询。

来源:海报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