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网信办最近公开曝光一批破坏营商网络环境的典型案例,严肃查处一批侵犯企业、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于发布不实信息、谋取非法利益的账号依法关闭,释放了坚定为企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信号。
近年来,随着网络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个别人动起了歪心思,把“捞钱”的目标投向企业,以“稿”牟利,甚至敲诈勒索,既让被攻击的企业不堪其扰,也混淆视听污染了网络舆论环境。
网络空间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生存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自媒体、网络大V,还是媒体平台,都要遵纪守法,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优化营商网络环境,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从国家网信办通报的部分典型案例看,有的账号打着“舆论监督”旗号,谋取非法利益;有的传播涉企负面不实信息,再以删帖、消除影响为由索取“公关”费用;有的建立账号矩阵,左手发布负面信息向企业施压,右手开出条件要求企业“商业合作”……
这些账号打着“监督”“测评”的旗号,为后续开展“商业合作”或索取公关费用做好铺垫,貌似“中立”“客观”,实则恶意满满。对没有给“好处费”“保护费”的企业,就对其名下的产品、业务,大肆造谣抹黑,其行为与敲诈勒索无异。
这种所谓的“监督”“测评”,逼着企业拿钱消灾、出钱公关,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一旦“谈不拢”,企业还可能陷入舆情危机,致使品牌信誉降低,商业利益受损。
依靠信誉立身的企业,一个不经意的“差评”就会带来持续的负面效应,更何况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矩阵账号的恶意“抹黑”。
从以往的报道看,身小力弱的中小微企业更容易被“黑稿”盯上。这些企业或由于维权过程繁琐,或缺少处理经验,为息事宁人被迫选择花钱消灾。有的账号尝到“甜头”后,屡屡伸手,甚至雇佣“黑稿”写手、“黑稿”发布者。
网络非法外之地。今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培育尊重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舆论环境。建立部门协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以负面舆情为要挟进行勒索等行为,健全相关举报机制,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国家网信办相关部门负责人在通报以上案例时表示,将保持高压态势,持续整治各类涉企违法违规信息和行为,曝光典型案例,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网络环境。
近年来,政府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一直在持续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减负”,搭建各种平台为企业发展“加速”,完善监管执法体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都是为了企业能够“轻装上阵”。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关注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提升,更要注重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等软环境的建设。
面对网络舆论场中涉企的杂音噪音、“黑手”“黑稿”,相关部门、网络平台应善作善为,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心发展。
企业自身也要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不给那些不怀好意者留下把柄和可钻的空子。一旦发现敲诈勒索,就要挺起腰杆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记者:周畅
(题图漫画:潘红宇)
责编:秦雅楠、卢思宇
来源: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