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呀打不尽……”这首广为流传的《鄂伦春小唱》,是大兴安岭森林深处鄂伦春族的真实写照。
近日,鄂伦春小哥在听完小游客唱这首歌后,将祖辈传下来的狍角帽赠送给小游客,小游客为让更多人看到这珍贵的礼物,又将帽子捐给了博物馆。与此同时,鄂伦春族这个古老又神秘的民族也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神秘的鄂伦春族
鄂伦春的称谓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正式形成的,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作为世居黑龙江流域的古老民族,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全族不到一万人,是我国六小民族之一。
过去,他们依靠一匹马、一杆枪、一只猎犬,一年四季追赶着樟狍、野鹿,用桦树皮制作出的便于移动的房子“斜仁柱”,在莽莽林海中过着游猎的生活,故有人把精骑善射的鄂伦春人誉为“马背上的民族”和“北半球渔猎民族的活化石”。
鄂伦春族信奉万物有灵。放弃近百万年薪,转型做鄂伦春文化博主的李京阳曾分享过鄂伦春老人对自己的嘱咐。老人说:“你在森林里晚上小一点声,因为小草和小树也是要休息的,不要打扰到它们。”据悉,以前,鄂伦春人生活在山里,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砍树取暖,只会拾取一些地上的树干或者砍伐已经枯死的树。
全员参加东北抗日联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烽烟迅速席卷整个东北地区。民族危亡之际,英勇的鄂伦春人民挺身而出,毅然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斗争中,鄂伦春族人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日联军转运物资、当向导、传递情报。猎民们拿起狩猎用的弓箭、扎枪,同端着火枪、拉着大炮的侵略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用鲜血保卫祖国和本民族的生存。
1936年成立东北抗日联军,当时抗联三、四、六、九、十一军都有鄂伦春人参加,特别是第六军中有四十余名鄂伦春族战士。第6军属第三路军,王明贵担任过3师代师长,第3支队支队长。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后,中共东北各省委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遭到极大挫折,残存部队大多撤入苏联境内,王明贵率领的部队却一直活跃在东北战场的白山黑水之间。
抗联三支队是一支屡战屡胜的英雄队伍。1941年6月,抗联三支队攻打瑷珲县罕达汽金矿,鄂伦春族青年铁吉利作为向导,帮助抗日联军三支队大获全胜。同年秋,抗联三支队在攻打五道沟的日军时,铁吉利同另外一名鄂伦春族青年吴永福带路,为夺得战斗的胜利立下功劳。
1941年7、8月间,在鄂伦春猎民和伐木工人协助下,连续袭击了多布库尔河日伪采伐场的五号、四号和大新力奇河采伐场物资储存所,缴获大量给养。期间不断有各族群众加入抗联,力量逐渐壮大。由此产生了一段抗联战士与鄂伦春人紧密团结、联手打击日寇的千古佳话。
这部分鄂伦春猎民的领头人名叫盖山。盖山在一次打猎途中,结识了时任东北抗联第三支队的支队长王明贵。王明贵等人的到来,为他打开了一扇窗,“革命”、“民族平等”等词汇像磁石一样,吸引了这位从未离开过森林半步的猎人。
于是,他们用红纸写下“金兰谱”,以年龄为序,盖山为老大,王明贵为老七,摘蒿为香,义结金兰。在熊熊篝火旁,4个民族的11位异姓兄弟为抗击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发下誓言:“我们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愿同生死、共患难,不投降,不叛变……”
从此,鄂伦春人在佐领盖山带领下,接连给日寇以重创……
毕拉河南面的格尼河西岸,有一个日本人的“益昌公司”,是日寇围剿抗联的据点,贮藏着大批粮食和棉衣。三支队接受盖山的建议,用盖山等七名鄂伦春猎民作向导,夜袭格尼河据点,俘虏了全部守敌,解放了二百多名中国劳工,缴获了万余斤粮油和一些武器弹药,还处决了日本侵略者派驻的头目金清宪太郎。
这一仗的胜利让日寇恼羞成怒。日本很快派出大批讨伐队入山,威逼盖山说出抗联三支队的秘密驻地。盖山一边不动声色地与敌人周旋,一边暗示16岁的女儿占珠梅去“抓马”。占珠梅心领神会,找到马匹后飞奔至抗联驻地报告敌情,使三支队赢得了宝贵的转移时间。当她回到“乌力楞”时天已大亮,盖山的“斜仁柱”周围站了不少日军,占珠梅被打得满脸是血,仍一口咬定去寻找猎马,占珠梅坚定的爱国热情挽救了三支队。
此后,抗联三支队与鄂伦春兄弟并肩作战,先后袭击了中东铁路支线26号车站、中东铁路博克图支线74号车站,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马匹食品,歼灭了日军守敌,扩充了抗联队伍,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到了滴水成冰的冬季,猎民门看到抗联战士过冬防寒衣装不足,鄂伦春族的妇女们利用丰富的山林资源,赶制出狍皮大哈、“其哈密”(狍皮靴子)和“扣鲁”(手闷子),确保抗日将士能够在恶劣环境中保持战斗力;同时,应用世代相传的草药知识疗伤救死,使许多受伤的战士得以康复并重返战场。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对日宣战,王明贵率部回国参加了对日最后一战。新中国成立后,王明贵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明贵没有忘记和他结拜的鄂伦春兄弟盖山及其家人。1965年,王明贵特地在省报刊登寻人启事,经过多方寻找,他找到了盖山的女儿占珠梅——当年给他送过药,送过饭的那位年轻女孩。他邀请占珠梅一家到哈尔滨家里做客并合影留念。
1981年10月,年过古稀的王明贵将军,专程来到阿里河参加鄂伦春自治旗建旗30周年庆典,会上高度赞扬鄂伦春猎民特别是盖山父女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为抗联三支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过去忘不了,现在不能忘,将来也要传颂”。
他们都是英雄的后代
抗联中的白族英雄周保中同志,记录过东北各族抗日军民的一首抗日歌谣:
“十大联军十万人,救国抗日一条心。
步炮联合除倭寇,铁骑纵横扫妖氛。
但愿民族获解放,白山黑水庆升平。”
鄂伦春族人,是守疆的劲旅。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里,他们的存在就如同一双无形的眼睛和耳朵,让敌人的一切动向无所遁形。无论在清代的征战中,还是在反抗沙俄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斗争中,他们都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突出贡献、立下汗马功劳。
鄂伦春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历史记载全靠老人们的口述。如今,鄂伦春族人和抗联战士义结金兰、共同抗日的故事已过去多年,故事的主人公已相继离世,老人的去世带走了一部分历史、仪式与故事,但他们在国家和民族存亡之际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而对于这些以天为单位从我们眼前消逝的历史,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铭记。
鄂伦春部落全员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毅然全部回到兴安岭大森林——走时17000人,回来1000人,至今也只有9000人。请大家记住,他们都是英雄的后代!
(海报新闻编辑 沙斯媛 综合人民日报、鄂伦春发布、九派新闻、《记忆呼伦贝尔》等)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