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外卖市场,除支付食品本身的费用之外,普遍需要额外支付打包费和包装费,不少知名品牌的外卖平台及餐饮连锁店均存在此类情况。不少消费者反映,打包费或包装费存在标准不一,以及盲目收取等现象,这可能令“限塑令”沦为“卖塑令”。
尽管收取的费用并不多,但关乎合理性和公平性问题,行业内每有调整,就会引发不少议论。3月6日,上海市消保委就此再度发声,指出强制收取外卖打包费,影响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
缺乏选择权
此前,某知名生鲜零售平台加收1元包装费,受到大量关注。
该平台官方作出的说明是:为确保商品妥善送达,将使用塑料袋等环保包材对商品进行包装。同时依据国家“限塑令”等相关政策要求,将对包装材料适当收费,收费标准为1元/订单。
实际上,收取包装费的平台已有不少。很多消费者最在意的是:根据国家政策收取包装费可以理解,但应该给予相应的选择权,而不是成为强制选项。
记者尝试下单发现,在该平台购买玉米油、大米这样的大件物品时,不用收取包装费。而选取盒装水果、手作馒头等小件商品时,即便只买了一件自带包装的商品,也需要购买包装袋,且无法勾除。
有时,外卖包装还会出现“货不对板”的现象。3月5日,记者通过外卖平台在某便利店下单,根据店家设置的收费标准,每单都要收取2元包装费。记者选购一箱24瓶装的矿泉水,商品本自带纸箱,送达时并没有再附加任何其他包装,但这一单被凭空多收了2元钱,这让消费者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了损害。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曾表示,一方面,消费者有选择权;另一方面,现在的消费者对于绿色环保可持续也非常重视,有很多消费者表示“不需要再多一个塑料袋”。他认为,各平台应该给消费者“不用塑料袋”的选项,消费者可以自己将篮子放在门口收货。事实上,限塑令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减少使用塑料袋。
收费标准“盲盒”
在缺乏选择权之外,外卖行业还有一个问题是:收费标准“盲盒”。
由于外卖平台入驻商户品类众多,很难设置完全统一的规则。从商家的角度来说,有的是为了便于运输,更好保证食物色香味;或者让食物看上去更加有仪式感,所以尽可能选择好的、贵的包装物,提高消费者的体验度。
还有一些,则是在满减优惠、折扣优惠等价格压力下,用包装费来部分抵消优惠费用,或者通过销售包装物来获取利润,且越贵的包装物利润空间可能越大。
市民孟女士在入驻外卖平台的一家粥铺下单,选购了皮蛋瘦肉粥、灌汤小笼包、青菜瘦肉粥、茶叶蛋、蒸饺等产品,叠加店铺满减以及平台红包之后,最终支付金额约50元。其中,光是包装费就要近10元。
如此高昂的打包费,让她吃了一惊,并向商家表达了不解。商家晒出相应的明细单,记者看到,50元的总金额,是餐品价格算上打包费,并减去相应的优惠补贴。在此基础上,这一单被扣去7.4%的佣金,以及6.4元的配送服务费,商家实际到手金额约40元。“商家说,一单就赚几块钱,房租人工水电以及食材成本,再便宜就干不下去。”
市民张先生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一次点外卖时,订单显示收取4个包装盒的费用,也就是4.5元。“送到一看,煎蛋和米粉装在一起,豆干和鸡腿装在一起,一共两个盒子,收了四个的钱。”
他找到商家要求退打包费,商家一开始称,“这是公司的设置,没有办法修改。”紧接着又来了一句,“那个煎蛋卖0.1元,收一点打包费过分吗?一个生鸡蛋买来都要7毛钱。”
初衷是“限塑”的打包费,显然成为不少商家成本转移的手段,或使“限塑令”沦为“卖塑令”。而消费者则面临收费标准“盲盒”,先是被优惠折扣吸引到店,下单时才发现要支付超出预期的打包费用,影响消费选择的准确性。
制定细化规则
外卖包装费之所以成了“刺客”,是因为它超出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在很多人看来,包装费不应随意收取。
3月6日,上海市消保委再度发声,指出强制打包费的做法不仅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市消保委认为,外卖产品的价格理应包含基本的打包费用。在消费者购买外卖食品时,打包是服务的一部分,理应被包含在食品价格中,而无需额外收费。单独收取打包费无异于对消费者进行二次收费,这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
将外卖打包费作为价外收费,实际上是一种“低开高走”的商业套路。消费者在比较不同品牌、不同平台的外卖价格时,往往会因为额外的打包费而难以做出准确判断。这种做法不仅削弱了价格透明度,也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以环保名义收取的包装费,实际上是对“禁塑令”的扭曲。一些商家以环保为名,对包装袋、包装盒等进行额外收费,这不仅未能有效减少外卖包装的使用,反而因为外卖包装成了一个新的利润来源,导致其使用量不减反增。这种做法背离了环保的初衷,也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
此外,有业内人士提出,无论是通过立法立规还是行业发布指引等方式,都应制定更为细化的外卖包装费收取规则,将外卖包装物的名称、材质、规格、单价、不同品类食物的打包方式、包装费的收取规则等关键内容予以规范。
网友纷纷支持:
买4个菜,打包费20元
太离谱了!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