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多家公募基金被异地证监局驻场检查”的消息在市场上广泛流传,再次将行业放在了聚光灯下。其中,“基金经理不得离开属地”“查手机私人聊天记录”等信息在各大平台的讨论区出现,甚至“隐晦”提到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多家大型公募基金公司,一时之间,敏感的字眼引发多方猜测。
第一财经记者随后向多家基金公司进行求证,多位内部人士表示,确有异地证监局交叉检查的情况,但并非传言中为了调查基金经理私下勾兑等情况而来,主要是行业例行检查,市场不宜过度解读。
那么,为何此次检查引发巨大市场关注及讨论?前述人士对第一财经分析称,一方面,在过去,大多由属地机构检查,而此次则为异地机构交叉检查;另一方面,监管趋严的风气下,此次检查力度有所加强,舆论也更为敏感。
近年来,市场行情持续波动下,降薪、裁员、内幕交易等针对公募基金行业的传言时有发生。在业内人士看来,传言大多真假参半,对行业也有一定警示作用,需要业内共同来思考和改进,更重要的是立足当下,如何重获市场信任。
传言与实际情况
截至目前,尚未有基金公司针对传言进行正式回应。部分被传言波及的多家公司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并未听说有监管层人士到访检查,对传言并不清楚。
“我也是看网上消息知道的。公司一切正常,工作氛围也没有发生变化。”一位来自“被调查”的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例行检查感知不到,“太过异常那就麻烦了”。
与此同时,也有多位来自不同机构的内部人士向第一财经证实了,近期确实存在异地证监局交叉检查基金公司的情况,但仅是例行的常规操作。目前有北京、上海的多家公司的检查正在进行。
“往常监管会有不定期检查,包括交易数据、投研电脑信息,还有各种资料以及合规情况等,通常是由属地金融局(来检查)。不过异地交叉检查的情况在过去也有发生。”华北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这次应该是抽查,目前他们公司还未收到相关通知。
另一位来自中大型基金公司人士也同样表示,相较于过去而言,今年的显著变化就是异地监管局交叉检查。“过去大多是本地监管(部门)来检查,且会提前告知;但这次是异地机构过来检查,可能就没有太多准备时间。”他说。
上述人士看来,此番与过往不同的检查方式,是引发市场猜测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就目前而言,此次监管调查,从中透露出来的细节有限,但“基金经理不得离开属地”“查手机私人聊天记录”等情况并未出现。
“我们有基金经理在外面正常路演,并没有什么异常。”另一位被传言“击中”的基金公司人士告诉第一财经,“小作文”描述的情况是子虚乌有的,“看到主角是自己(公司),我觉得很莫名其妙,明明(公司运营)都很正常。”他说。
异地交叉检查并非首次
第一财经记者从多方了解得知,针对基金公司的常规检查早已成规,通常是由公司属地的证监局进行检查,且模式大多为抽查,很少有交叉检查的情况,异地机构交叉检查或是为了防止地方保护和消息走漏等。
曾有过相关经历的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称,异地机构交叉检查并非首次,行业早有先例,其所在的公司就曾被外地证监局驻场检查过相关业务。“以前就被突击检查过,但公司在风控管理方面比较严格,所以也没有什么带走基金经理这类的情况”。
另一方面,针对监管是在查基金经理的私下勾兑,“老鼠仓”等违规操作的传言,前述人士均予以否认。其中沪上一位从业经验颇深的基金人士与第一财经交流时表示,尽管自家公司暂未被抽中检查,但根据过往经验来看,此轮监管审查内容更加全面,且并未指向具体的基金经理,调查“老鼠仓”的概率较低。
“一般调查‘老鼠仓’,必然是监管掌握了一定的证据直指目标,不会像现在这样,同时对多家公司进行全面业务检查。这应该属于对基金公司的专项检查。”在该沪上人士看来,此次公募被查引得如此聚焦,主要是新领导新作风,市场对监管部门治理行业有所期待,再加上监管趋严的情况下,力度比较大,才引发诸多猜测。
前述华北基金公司人士也持有同样的态度。他表示,证监会针对基金公司的专项检查是正常的,“即使这次没有被抽到,下次也可能轮上”,面对严格的监管环境,除了积极配合监管检查外,日常也要确保自身合规运营。
不过,也有基金公司人士与第一财经交流时表示,虽然监管调查是正常现象,但这次检查力度之大、引发猜测之多,展现出来的情况可能并不简单,也不排除监管部门已获得一些线索,想通过全面例行检查获取更多的信息。但整体而言,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执法力度会越来越严。
值得注意的是,在证监会3月15日发布的《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中提到,要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廉洁从业监管等,建立行贿惩戒长效机制,大力整治各类谋取、输送不正当利益行为。不断强化防范证券基金领域政商“旋转门”的制度执行、惩戒震慑和长效机制。
该意见还指出,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保持监管执法高压态势,坚持机构罚和个人罚、经济罚和资格罚、监管问责和自律惩戒并重,强化全链条问责,对无视、损害公众投资者利益的机构与个人依法坚决予以严厉打击。
行业传言频频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近两年来,被调查、被降薪、被裁员等关于公募基金行业的负面传言时有发生,甚至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从各大平台的投资者交流态度来看,或许也是投资者怨气积累的体现之一。
例如在此次相关事件的留言中,可以看到“早该查了”“一定要抓几个典型出来”“整治一下乱象”等类似评论。在业内人士看来,投资者的负面情绪大多是受到行业此前“高位发行”“追求爆款”现象的反噬,因业绩低迷而导致的行业口碑下滑。
有部分公募从业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近两年的负面传言之多,对自己的心理也会产生一些影响,甚至会因传言反映出来的事情感到焦虑。“我们确实有降薪,而且团队处于优化的状态。”一位来自中型基金公司的人员反馈自己正处于焦虑之中,行业的性价比已经大幅降低,对于当前处境感到担忧。
同时,也有多位公募从业者表示,近年来的传言之多已有所“麻木”,“隔段时间就会有新的传言,如果不涉及自家(公司)的话,我们就会一起做吃瓜群众。”前述沪上人士表示,尽管行业相对低迷,但还是会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
“传言大多真假参半,甚至带有一些情绪化的渲染,基层员工或者不明真假的投资者有所猜测也很正常。”前述华北公募人士受访称,当前公募行业让投资者体验不好是事实,传言不断对行业来说也是一种警示,需要业内共同来思考和改进。
事实上,近年来,对于公募行业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有关呼吁渐成常态,监管政策导向、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司治理、激励约束机制等管理事项已在推进或实施,同时对于投资体验、投资者教育、客户陪伴等工作也成为关注重点。
前述中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一些困扰行业多年的难点、痛点问题仍需解决,例如,如何切实改变“重首发、轻持营”的现象,有效开展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逆向销售”;如何科学设计激励约束机制来引导投研人员更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把长期、价值、责任投资理念落在实处等。
“公募基金的目标始终应立足于为基金持有人服务,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基金持有人的需求。创造了更多的价值,才能重获投资者信任,市场才会更尊重我们。”上述人士说。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