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深化,人们欣赏文艺作品的渠道日趋多样,让广播剧这门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人们不必像几十年前那样在固定时间守在收音机边收听小说连续广播节目,而是随时随地打开移动内容端口点击自己喜欢的音频节目,《没有翅膀的飞翔》就这样走进了听众的生活。这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记录中国》栏目播出的三集广播剧,讲述了青年智勇虽然生来没有双臂,却凭借奋斗改变命运,并带领家乡人民共同摆脱贫困的励志故事。
《没有翅膀的飞翔》取材于真实故事。智勇的人生一路跌跌撞撞、坎坷艰辛——他九个月大时父亲过世,四岁才学会站立行走,苦苦练习写字、洗脸、切菜、缝衣服。别人用双手能做的事,他用双脚也能完成,而这背后是千百次练习的毅力和不服输的勇气。智勇又是幸运的,他的成长历程充满母亲的爱与祈盼,也伴随着彭老支书、学校校长、县长等人的关心帮助。宅心仁厚的彭老支书总是急人之难,学校校长开先例让智勇上学,又在智勇无奈退学后殷殷叮嘱他不要放弃自己,县长在智勇办电商、直播带货后,从运作模式到人力人工都给予大力支持……既有亲人、乡邻、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关怀,还赶上了互联网发展充满机遇的大环境,这些外在因素给智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前行动力,使整个故事更接地气、充满时代感。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智勇的小学同学蓉蓉和立根两个角色为故事增添了丰富的情感层次。蓉蓉纯真善良,从孩童时起就不断给智勇带去温暖和友爱。长大后,二人的情感升华也自然而然。这条故事线为智勇艰难的人生增添了一抹甜蜜和浪漫,也凸显了生活对自强好人的惠赠。立根从最初欺负歧视残疾人,到伤残后自暴自弃,再到被智勇的真诚感动、在精神上重新站立起来,该剧对这个人物的转变与成长表现得曲折细腻,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智勇以德报怨的宽广心胸和精神境界。
声音造型作为广播剧讲述故事、传递情感的重要手段,在《没有翅膀的飞翔》中得到充分运用。例如作品开篇,婴儿的啼哭、母亲和父亲的简单对话,让听众与山里村民一道经历了先喜后悲的过程——获得新生儿的喜悦很快就被发现孩子先天残疾带来的痛苦冲淡。在此,声音造型的潜力被充分发掘,环境音效与音乐合鸣交响,营造出南方大山里潮湿阴郁的氛围。山中朴素小屋里母亲的哭泣声与父亲的哀叹声,共同冲击着听众的耳鼓心房。
该剧还运用声音营造通感。剧中,智勇养羊放羊,羊群在山中游走,这些景象通过声音演绎仿佛历历在目。还有在上学时由于山路湿滑,智勇和母亲先后滑落沟底,这一过程也通过对话呈现出来,让观众如亲身经历一般,深切体会到这对母子生活的不易。创作者还以对话表现了母子俩深沉的情感。谈及下辈子还要不要做母子,智勇对母亲说,我不想再遇到阿妈了,因为这辈子拖累你太多。这对不同寻常的母子对彼此怀着深深的歉疚和全心的疼惜,让整部作品的情感表达既节制又具冲击力。
剧尾一笔,智勇即将荣升父亲。产房外,他无比忐忑,担心程度可以推想。这无形中与作品开头形成呼应,这个新生命的到来恰似生命轮回,主人公历尽艰辛、苦尽甘来,也让作品超越了励志奋斗的故事基调,生发出令人百感交集的丰厚意蕴。
剧中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如完美结局稍显套路化,智勇和立根的对比过强,立根的遭遇也有较浓的伦理训诫意味等。但总的来说,《没有翅膀的飞翔》通过声音造型的丰富表现力,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营造了情感氛围,让听众在感动中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戴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秘书长)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