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临近,由于4月28日(星期日)、5月11日(星期六)两天上班,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关于“五一其实只放一天”的词条冲上热搜,再次引起网友激烈讨论。
这些年,关于“调休”“凑假”的话题热议不断,我国休假水平到底如何?一方面,有媒体统计过,“中国人每年有近1/3的时间在休假”,另一方面,大家普遍觉得假期压根不够。
近几年,在社交媒体的烘托下,取消“调休”的话题显得格外“热闹”。以热度较高的“五一其实只放一天”的词条为例,网友普遍认为,连续几个星期“双休”都变成了“单休”,假期前后上了三个“六天班”,希望能够正常放假,正常双休;在享受假期之后就必须“还债”,把欠下的工作日给补上;希望能在不调休的情况下,享受更多的休息时间。
在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4月12日发起的一项“你希望怎样放假?”的投票中,“不调休,也要长假”的选项票数最多,为1.1万票;位列第二的选项为“假期长短无所谓,不调休就行”,有6033票;选择“调休拼长假”的仅517票。
目前,公众对于“我们的假期”存在的质疑,主要是“调休”“凑假”模式并没有增加大家的假期总量,借调周末硬凑假期,反而打乱了应有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关于“调休”“凑假”问题,此前,国家发改委官方微博曾发文解读2024年假期安排的亮点。该文提到,是否调休以及如何调休,目前社会公众的观点差异比较大。总体而言,调休比不调休好,而且是不得不调。因为7个法定节假日中,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按照农历来确定的,元旦节、劳动节和国庆节是按照公历来确定的,清明节又是按照节气来确定的,与公历历法中的双休日不够衔接,如果不做调休,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部分节假日与双休日之间间隔1个工作日、造成节假日“碎片化”等情况,形成很多“单蹦”,那就不是“累觉不爱”,而是“累且不爱”。
文章称,调休就是在节假日总量固定的前提下,为避免节假日“碎片化”所做出的有效政策安排。2024年通过调休,形成了“9573”的放假时间安排,展现出较强的人性化和灵活性。
在讨论“调休”“凑假”的问题之前,了解中国人假期的组成显得尤为必要。总体来看,中国人的假期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以带薪假期(法定假期+个人年假)为例,如果放到全球范围看,我们的假期多还是少?
值得注意的是,北美洲国家是个例外,其带薪假期普遍较少,并且,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法定带薪年休假的国家(具体由不同的雇主自行决定而非法定,当然,很多大公司也提供职工带薪假期)。可以看出,北美国家的带薪假期少于我国(法定假期11天、个人年假5-15天)。
因此,从带薪假期来看,世界各国平均有30天的假期。我国的假期并不算少,与大部分欧美国家基本持平。
我国现行的休假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从“单休”,到“双休日”出现、“黄金周”问世,再到传统节日“小长假”出现;等等。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的假日逐渐增多,不断变迁。
总的看,随着带薪休假制度落实及国家假日制度改革,中国人全年拥有越来越多的休假天数。
统计数据显示,在“三驾马车”中,目前消费在中国经济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投资和出口,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增加假期天数意味着员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这通常会刺激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的消费,而消费的增加又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全面落实带薪年假(5—15天)依然存在较大的增加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的一项调查显示,40.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带薪年休假”,4.1%表示“有带薪年休假,但不能休”,18.8%“有带薪年休假,可以休,但不能自己安排”,而“有带薪年休假,可以休,且可自主安排”的仅占31.3%。
带薪休假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进一步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的切实使用(不再是打折扣的休假)以及灵活使用(避免集中休假的拥挤),适当加长我国职工的实际假期(不仅是纸面上的),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我国居民的日常休闲方式还较单一,大家在“集中放假”和“集中上班”之间疲于奔命;挤在假期集中出行,到处人挤人,景区爆满、酒店涨价,“旅游成了花钱买罪受”。
现在,人们向往更美好的生活,更高质量的休闲,不仅关心“黄金周”,而且关心怎么把假期休得更好,通过休假提升幸福感。因此,进一步完善休假制度、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提升公民休闲质量至关重要。
从目前来看,中国休闲产业依然处于发展阶段,未来仍有很大潜力。文化产业、旅游、运动、养生等休闲方式都是提升人们休闲质量的休闲产业类型。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的专家建议,可尝试将休闲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等,促使地方更加重视休闲经济发展和居民休闲需求。
我们期待着更加智慧、灵活、高质量的节假日制度,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海报新闻编辑 俞春红 综合报道
设计:郭振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