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六一儿童节,爷爷唱给你的《卖报歌》是否还回荡在耳边?妈妈哄你睡觉时的低吟,一定是你一生的温暖。而今,长大成人的你,是否也会对小小的他们唱起当下流行的“帽衫歌”。
唱爷爷的童年旋律
说起20世纪30-40年代的儿歌,最经典的当属《卖报歌》。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一·二八”淞沪抗战,日军轰炸闸北,《卖报歌》的原型小毛头全家逃到租界内。1933年,聂耳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工作期间,与10岁的小毛头交上朋友。聂耳深受其悲惨身世和不屈品格的触动,把卖报儿童的悲惨生活写成了歌。
瘦小的身躯挑起家庭的生计,日复一日地在风雨中叫卖报纸,小毛头的坚韧、懂事、顽强,是彼时无数中国儿童的缩影。
听妈妈的浅唱低吟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你是否也曾躺在妈妈的臂弯,听她低唱这首《小燕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歌曲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以《小燕子》《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为代表的儿歌金曲,旋律流畅明快,契合时代的内容,至今仍会被我们哼起。
鲜明的时代气息、积极向上的歌词态度、生机勃勃的曲调韵律,鼓舞了人们对于未来的信心,也包含着儿童们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
看电视机里的五光十色
“眼睛瞪得像铜铃,射出闪电般的精明;耳朵竖得像天线,警惕一切可疑的声音;磨快了尖齿利爪到处巡行,你给我们带来了生活安宁,啊哈哈黑猫警长……”
“我头上有犄角,我身后有尾巴,谁也不知道,我有多少秘密……”
“大风车吱呀吱哟哟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
1978年,国家批准原上海电视机厂从国外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1982年竣工投产。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购买彩色电视机的城乡居民也越来越多,荧幕前的儿童也度过了属于他们的彩色童年。
70-90年代的你是否还记得,那些蝉鸣渐低的傍晚,姥姥的蒲扇摇呀摇,扔下书包,冲向电视,守着荧幕,正义的种子在黑猫警长惩奸除恶时种下,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在小龙人的奇异旅程中发芽,天真烂漫的你呀,就这样在鞠萍姐姐和董浩叔叔的陪伴下长大。
当小听众成为创造者
近几年,我国持续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缩小数字鸿沟,让更多人共享了互联网发展成果。随着互联网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千禧年后的儿歌展现形式和内涵更加多元化,许多“爆款”儿歌就是由孩子和网民们共同“打造”的。
“你好,我有一个帽衫”,2024年5月,歌曲《帽衫》火遍全网。
这首歌源自“宝力龟龟”发布的一条视频,视频开头,女孩“牛”用一句“你好,我有一个帽衫”向广大网友礼貌提问。视频中的“大耳朵矮人”“显得很忠诚”“像谢夫涅”等童言童语融化了网友。
音乐人王搏运用技术手段,将“牛”的童言童语改编成儿歌,引发全网“帽衫歌”改编热潮。
其实,“帽衫歌”的爆火不仅在于其魔性的曲调,更吸引网友的还是“牛”本人。这个年仅三岁的女孩金句频出,她说:“费劲得到的人们就会珍惜,如果是一次性的话,人们根本就不会在乎”“别让不好意思给耽误了”“免费的美丽”“我不需要道歉,我只需要平衡”。
网络视频内容供给的不断丰富,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少个性鲜明的当代儿童。
例如,少年冯歌笑(抖音账号“冯悟空”)主打一手自信潇洒,在对于“中式英文”这件事上,他说“不要用美国人的发音去讲中文”,应该让外国人理解中国词汇的发音,让别人来配合我们的规则;当妈妈情绪烦躁时,他说“你应该精神上不受力”。
表达能力强又能独立思考,语言诗意又富有哲理,能坚持自我又拥有文化自信……生于这片和平的土地,汲取着希望的阳光,从唱《卖报歌》维持生计,到成为《帽衫》歌的创作者之一,他们早已为自己开拓出一片更精彩的世界。
(海报新闻编辑 张卿彬 荆雅琪)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