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早的船员和水手,到后来的洗衣房和中餐馆,中国人在海外拼搏的历程已经超过一百年了,但是直到杨猛的新书《唐人街之味》(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才第一次把这段波澜壮阔的海外打拼历程,通过三代英国中餐馆经营者的故事,完整展现出来。
杨猛是山东济南人,工作后一直在山东和北京做记者,曾经获得多个新闻奖。因为家庭关系,2016年一家搬到英国伦敦居住至今。杨猛一直给国内媒体供稿,介绍英国社会情况。前两年疫情暴发,英国媒体报道了很多华人遭受歧视,甚至被当街辱骂殴打的极端事件,让他开始关注和思索英国(海外)华人的经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是如何漂洋过海的?又是如何在异国立足生存的?
他注意到,很多中国人都在从事中餐馆生意,其中既有五十年代国共内战期间为了躲避战乱来到英国的老华侨,也有一些从七十年代开始来到英国的来自中国港澳台和东南亚的大批华人,更有改革开放之后走出国门务工的众多同胞。他们在英国经营中餐馆,推广中餐美食文化,提高了西方人对中餐的认识,也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杨猛找好了思路,决定以不同时代背景的中餐馆经营者为描写对象,来透视英国华人百年的海外打拼历程。他发现,最早的中餐馆大部门都是中国海员开的,他们在上海、广东和利物浦、伦敦之间穿梭,登陆英国之后,因为别无所长,为了养家,开始经营中餐馆,这就是英国(海外)中餐业的雏形。
杨猛做过调查记者,通过大量采访和资料搜集,他第一次明确找到了第一家在英国开业的中餐馆的信息:开设于20世纪初的一家中餐馆,老板是广东人。沿着这条线,杨猛寻访到了很多英国中餐业的关键人物,比如已故的华人美食家、外交官罗孝建,上岁数的英国大妈都认识这个精瘦的中国先生。杨猛采访了他的女儿,还原了当时英国中餐业的许多真实场景;杨猛还采访了已经八十多岁的周英华,周英华是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儿子,在伦敦开设了第一家高档中餐馆,他被周英华深藏的中国情结打动,周英华的餐馆叫“周先生”,他取这个名字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进店消费的英国人尊称他一声“先生”;最后,杨猛又采访了众多在改革开放后来英国务工的中国同胞,他们把更加精彩和原汁原味的中餐呈现到了西方人的面前,其影响力远远超出历史上的所有阶段。比如来自陕西的魏桂荣,从偏僻农村走出来,为改善生活,在西安的餐馆学徒,学了一身技艺,凭着高超厨艺,又杀到英国,凭着西安的面条和肉夹馍,征服了英国人的胃,获得很多美食大奖,成为了新一代华人从业者的代表人物。
杨猛说:“中餐是一个万花筒,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人(华人)的吃苦耐劳,可以看到华人的心灵手巧,可以看到华人的变通和进取,更可以找到所有中国人的根系所在。”尽管华人在海外经历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是杨猛相信,凭借经营餐馆的开拓精神,坚守传统的中华价值,海外中国人完全可以在西方社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