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808:25星期六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默杀》票房领跑暑期档,“话题性影片”又赢了?

新闻聚焦admin2024-07-15183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韩晓莹】暑期档终于热起来了。截至14日中午,今年暑期档(6月1日-8月31日)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40亿元人民币,其中,7月3日上映的《默杀》以8.16亿元暂列榜首。《默杀》讲述少女小彤(王圣迪饰)长期遭受校园霸凌,母亲李涵(张钧甯饰)却对此保持沉默,而后霸凌者接连消失,李涵、校工林在福(王传君饰)相继被警方列为嫌疑人,随着调查深入,案件背后的复仇计划逐渐浮出水面……猫眼专业版预测该片有望成为春节档后第一部破10亿元的院线电影。该片导演柯汶利曾执导《误杀》《唐人街探案》,他透露电影想要传递的核心思想是:“有时候沉默可以杀人,我们伸出援手,哪怕只是微薄之力,帮助别人的同时可能也是在帮助自己。”

《默杀》聚焦校园霸凌题材,其中穿插家庭暴力、慈善诈捐、性侵、偷窥、未成年犯罪等众多敏感议题,“电影默杀关注校园霸凌”“默杀张钧甯看到女儿被霸凌好绝望”等话题搭配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在影片宣传时获得可观的传播数据。“校园霸凌”的主题与现实事件联结,《默杀》引发亲历者发声,真实的霸凌事件再度掀起讨论热潮……不难看出,《默杀》正在走一条《消失的她》走过的营销之路。

2023年,陈思诚监制的《消失的她》成为端午档票房冠军,最终收获35亿元票房。影片将“泰国孕妇坠崖案”“印尼情侣巴厘岛被害案”以及“畸形秀”等东南亚都市传说融入影片,用猎奇的话题吸引观众注意力。对于犯罪悬疑题材的作品来说,满足猎奇心理、强调视觉刺激、调动观众情绪是此类题材吸引观众的杀手锏。从票房来看,此举获得一定成功,但从口碑反馈来看,批评《默杀》“元素过多”的声音不在少数,受害者被虐待的怼脸镜头令许多观众感到不适,有观众更是在评论区留下“一次又一次的猛药对电影市场来说更像是一种透支疗法”的评价。有影评人指出,犯罪元素堆砌过多甚至影响影片正常叙事,每位主角都成为承载话题的工具人,令观众难以共情。对每一个议题的剖析都浅尝辄止,主线散乱、内核不深入,也是《默杀》存在的问题。

现实题材作品引发社会话题早有先例。2018年,《我不是药神》对生命尊严、医疗道德、患者权益等方面的剖析引发全民思考,该片被业内评为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兼具的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范例。但同样取材真实事件、讲述病友互助故事的《来福大酒店》,却因对“病友和病友家属”这一群体的探讨过于浅显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2019年,反校园欺凌题材电影《少年的你》获得15亿元票房,该片掀起对“校园欺凌”“未成年保护”的讨论热潮。而今,《默杀》再度打上“反校园霸凌”的标签,却被质疑形式大于内容,陷入叫座不叫好的困境。

2023年,多部以社会热点切入的强话题性影片上映。聚焦原生家庭困境的《涉过愤怒的海》收获5亿元票房,立意是讨论爱缺失、爱错位对青少年的伤害,但电影上映后观众的讨论点更多聚焦在极端的人物设定上,被指在深度和细腻度上略显不足,对于原生家庭问题的理解和感受不如曹保平导演前作《狗十三》深刻。而聚焦境外诈骗题材、改编自上万例真实案件的《孤注一掷》则成为2023年暑期档黑马。影片将重点放在诈骗案件本身和受害者遭遇上,将犯罪分子的残酷暴行呈现给观众,起到警示作用。而同为反诈题材、以“杀猪盘”诈骗犯罪为宣传点的《鹦鹉杀》,却因叙事重点偏移——用大量篇幅刻画女性情感困境,未能收获票房佳绩。

现实题材的话题性是影片的天然优势,但并不能为电影票房与口碑保驾护航。抛出问题只是电影表达的第一层面,在有限的体量里,相对于浅扣社会议题,细腻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塑造、深刻的主题探讨才能赋予电影更持久、更深远的影响力,让作品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值得反复观看的经典佳作。

来源:环球时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