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902:39星期天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环时深度】不止入境游,这些外国人来华创业

新闻聚焦admin2024-08-21151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白云怡】随着“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深入落地,越来越多外国游客来到中国,亲身体验自信、开放、包容的中国,“China Travel(中国旅行)”相关话题也因此火爆全球社交网络。事实上,在“China Travel”爆火之前,就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外国人选择将中国作为其事业始发站,来华创业并收获颇丰。就外国人来华创业话题,《环球时报》记者近日进行调查,与几位创业“老外”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中国市场的探索以及期待,探讨近些年来中国对外营商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外国人中既有来自也门的义乌商人,也有来自阿根廷的书店老板,还有成立商业咨询公司的西班牙企业家……

外商在2024上海国际摄影器材和数码影像展览会上洽谈。(视觉中国)

也门商人在义乌20年,见证外贸的飞速发展

从背着现金逛义乌市场、带着一皮箱样品回国,到一通视频电话就能敲定好几个货柜的订单……20多年来,也门商人穆德见证了义乌外贸的飞速发展。

“我是在2000年来到的义乌。之前,我曾在上海读过大学,回到家乡也门后,我一直怀念中国,因为我看到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觉得未来和辉煌一定属于这个国家,于是一直找机会回中国发展。”穆德对《环球时报》记者这样回忆道,“2000年上半年,一个也门老乡突然打电话给我,告诉我他在中国设立了一间贸易办公室,在上海和深圳两地跑,生意一年比一年好,想让我也去中国同他一起合作。”

接到电话后,穆德毅然放弃在也门收入还不错的工作来到中国,没有任何商业背景的他决定从“零”开始。“那时,义乌还没有现在的国际商贸城,当时只有一个小商品城。我带着现金,陪着顾客去义乌进货。服装、工艺品、化妆品、五金工具、建材等等,都是当时最受中东客户欢迎的商品。2001年,我在义乌正式注册了一个办事处。”

20多年来,穆德把义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结交了来自中东、欧美等世界各地的朋友,他的3个孩子都在中国出生,大儿子还在中国读了大学。他也亲眼见证了义乌和中国营商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刚来时,义乌只是一座小县城。从注册公司,到办理港口物流的手续,再到申请签证、居留许可等,所有证件手续等都要到杭州或宁波去办,记得光注册办事处,我就跑了好几趟杭州。当时,在义乌兑换美元也很不方便,吃饭、医疗设施都很少,整个义乌只有一家小拉面馆。”

今天,一切都不同了。“外国人在中国经商需要的一切手续,从公司注册,到国际邀请函,再到身份证件,现在都可以在义乌的国际贸易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省时省力,再也不需要跑来跑去了,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也特别高。义乌的个体户还有无限制结汇的政策,对外商很友好!”一提到义乌现在的营商环境,穆德就十分兴奋,“我觉得义乌的营商环境比许多国际大都市还好!生活上也很方便,世界上各种口味的饮食都可以在义乌吃到。”

时代发展为穆德的生意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这名中东商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据他观察,现在中东市场上几乎80%的商品都来自中国,品类增多了,质量也比20年前提升了很多,手机、汽车、电器,几乎都是“中国制造”,这为他带来更多机会。但电商的出现和普及也对传统贸易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他需要面对更激烈的竞争。

在义乌生活多年的穆德像这座城市一样善于灵活变通,他无时无刻不在努力让自己适应新的形势:“比如,最近几年中国企业流行‘出海’,希望在第三国建厂以规避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中东是他们重点考察的市场之一。我们也在和许多中国伙伴合作,希望赶上这一波浪潮。”

阿根廷老师开了中国第一家西语书店

吉列尔莫·布拉沃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拉美文学的书店“仟雨集”的创始人。来到中国之前,布拉沃曾在巴黎生活,热爱文学的他虽然过得惬意,但内心总觉得缺少些什么。于是,他开始攒钱,并在2008年第一次来中国待了3个月。其间,他学习中文、写作、旅行。

2012年,布拉沃收到北京一所大学的教职工作邀请,从此决定留在中国,并在2016年开始创业,开了一家专注于西班牙语和拉美文学作品的书店。他给书店起名叫“仟雨集”,这个名字的灵感来自阿根廷作家塞萨尔·艾拉的一部小说,故事讲述了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分解成一千滴有感知力的颜料,它们逃离到世界各地寻求冒险,其中一滴颜料飘到中国,在这个东方国度找到真爱,再不愿回到其出发地巴黎。

“老实说,我爱上了中国。我真的非常喜欢这里。”布拉沃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也许作为中国人,你们难以意识到一些东西,但作为外国人,尤其是拉美人,这里的很多东西是我们以前不曾经历的。比如安全感,在中国我们可以在白天和晚上随意外出,而不必有任何担心,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我会经常担心我住的地方附近是否安全。再比如,我在阿根廷得随身携带现金,因为这里通货膨胀很严重,也不确定哪里可以刷卡,而在中国这些困难都不存在,经济也很稳定。”

布拉沃告诉记者,自己最初决定开书店是出于个人的买书需要,但后来他发现还有许多人有类似的需求,于是就建立了一个在线销售平台,不久之后又开设实体书店。在这个过程中,布拉沃遇到了他的中国合伙人:“无论是我的合伙人,还是政府办事机构,都对我非常友好。尤其是当他们意识到我不熟悉某个流程时,他们没有任何不耐烦,反而对我更加耐心。”

“书店现在是盈利的。目前我们又开了两家新店,在北京、上海、重庆都有实体店,未来我们还计划开更多分店。”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们也在经营一些新的项目,比如出版西语版的中国经典著作。

在布拉沃看来,和其他国家相比,在中国做生意最大的挑战和最大的乐趣是有机会开创更多新事物。“我有一位朋友在巴黎也开了一家专卖西语图书的书店,他描述称,这是‘巴黎最后一家西语书店’,因为巴黎已经有太多类似的书店;而我的‘仟雨集’则是‘中国第一家西班牙语书店’。”他笑着评论道,“我觉得欧洲似乎是一个日益封闭的市场,而中国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市场。”

“中国是一个很开放的国家,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这里待了12年,仍然非常喜欢她。”布拉沃对《环球时报》记者感叹道,“如果中国不开放,‘仟雨集’就不可能存在,因为这家书店的存在和发展正是基于中国(人)对外国文化的好奇。作为企业家,我们应该对中国有更多的耐心和尊重,去倾听和理解中国,这终将使你得到回报。”

西企业家亲眼见证中国营商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年近九旬的西班牙人马塞洛·穆尼奥斯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来华创业的西班牙企业家。1978年,他在北京成立第一家西班牙商业咨询公司,后来又在香港、天津、苏州等地开设办事处。1978年他第一次到中国时,正值西班牙刚走出弗朗哥独裁时期,百废待举,急需扩大出口,于是那一年的10月,他来到广州,同中国生意伙伴讨论贸易合作的可能性。

从那时起,穆尼奥斯的公司逐步成为西班牙各大公司在中国的代理,他前后130多次前往中国,每次停留两周到一个月不等,足迹遍布中国各地。随着中国经济腾飞,穆尼奥斯的事业版图也越来越大。于是,为了向西班牙各界介绍中国,也帮助更多西班牙企业投资中国,2012年穆尼奥斯联合160多名西班牙企业家、学者、官员成立了一家旨在为中西两国搭建沟通桥梁的智库——“知华讲堂”。

“我本人亲眼见证了中国营商环境和产业结构在过去这几十年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穆尼奥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回忆道,“1978年我刚来中国时,所有企业都是公有制,而2024年的中国是一个拥有5517.7万户私营企业、12527.3万户个体工商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这些民营经济主体与国有企业共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显著成果。”

在他看来,对于在中国创业的外国投资者来说,一是要必须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是要谨慎选择投资地区和产品领域,因为今天的中国已有很大的经济规模,选好专注的领域和地区才能提升效率。穆尼奥斯告诉记者,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扩大,西班牙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兴趣也在不断增长,“但对于这么大的一个市场而言,我们的重视和了解仍然是不够的,尤其是在美国媒体长期对华负面宣传下,(我们对中国的认知不够全面)”。

“以我在中国40多年的经验来说,我认为西方人来华创业的一大关键是,要放下优越感,接受进入一个‘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我们需要去适应它。”这名西班牙企业家表示:“在这种态度下,彼此平等对待,在中国做生意就并不困难。”

穆尼奥斯认为,“中国就是今天世界上开放的大国”。他说:“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开放、多元化的国家之一,也是与最多国家签署国际协议的大国,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每年接待上千万外国游客,超过100万家外资企业在华投资。”

“中国与世界的商业和民间交往越来越密切”

无论是入境游的火爆,还是外国人来华投资、创业,都是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结果。商务部16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1654家,同比增长11.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94.7亿元,同比下降29.6%。尽管受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影响,引资规模同比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近十年来的高位。同时,相关免签政策也促进外商“引进来”。国家移民管理局19日表示,过境免签已成为中国不断扩大开放“政策名片”,创新口岸签证政策也促进外商“引进来”。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19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对外国企业的市场准入不断扩大,负面清单越来越短,这意味着对外国人在华创业的限制也越来越小,他们能够选择的领域、行业更加丰富。随着《外商投资法》颁布实施,外国商人和企业长期投资中国的信心也在上涨,这将使更多外国企业家有兴趣、有信心长期扎根中国。

白明认为,近年来,中国各地改善营商环境的举措不断,各部门、机构都致力于为外商提供更好的服务,让他们在华创业能与中国人有同等待遇。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也让许多外国人感到,在中国投资兴业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尤其是疫情缓和后,中国对世界的开放趋势越来越强劲,各个部门都出台或优化了许多措施,吸引外国游客赴华旅行、经商、学习等,中国与世界的商业和民间交往越来越密切。”

来源:环球时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