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国庆长假已经剩下不到两天了,有人悠哉悠哉享受着假期时光,但也有人吐槽,“放假了,似乎又没放假”“每逢佳节倍艰辛”。社交网络上,关于“度假堪比渡劫”的调侃也不在少数。
“十一”假期,本该是养精蓄锐、放松身心的“黄金时段”,为何会遭遇“放个假比上班还累”的境况?如何才能让这难得的假期过得更轻松惬意?
一
想象的假期和实际的假期,为何会产生“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般的落差?
本想出门散心,却不堪舟车劳顿。长假来临,不少网友化身“特种兵”,与时间赛跑,用长长的“To Do List”将行程填得满满当当。起个大早赶车、两天穿梭三城,成了家常便饭。旅途的疲惫只是冰山一角,真正令人糟心的,还有在人山人海的景区里迈不开步、堵车时蜗牛般的前进速度等,这些让不少人吐槽“花钱找罪受”。
本想共聚天伦,却难逃诸事缠身。不少“有娃一族”本想趁着假期好好陪伴孩子,却不料被全天候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费尽心思地陪吃陪喝陪运动压得喘不过气;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更是常常上演“清晨母慈子孝,转眼鸡飞狗跳”的戏码。有的家长表示,“不陪他们内疚,陪着他们后悔”。
假期社交负担也引发不少网友共鸣。假期还没开始,婚礼喜宴、应酬饭局就已经排好,占满了档期。前几天,“国庆7天假收到8张请帖”的话题在网上引起不少讨论,有网友自嘲“不是在参加婚礼,就是在参加婚礼的路上,在家陪父母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
本想“躺平”解压,却沦为昼夜颠倒。宅家不出门,总能好好休息了吧?可一闲下来,心里又痒痒的。没追完的剧,想一股脑儿追完;新买的游戏,要通关才过瘾;还有平时没空刷的短视频,也得刷个痛快。“夜猫子模式”全开,“熬最晚的夜,看最早的太阳”,精疲力尽自然在所难免。
本想放松身心,却无奈加班值守。假期中,一些“打工人”不得不随身带上笔记本,迎接各种随时可能“从天而降”的工作任务。还有少数人“被自愿”地拴在了办公桌前值班值守,真正能安心休假的时间所剩无几。看到朋友圈中好友们晒出的美食、美景和趣事,那默默的一个赞,或许是“加班党”表达羡慕嫉妒的最好方式。
网友分享的假期感受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二
对于现代“打工人”来说,拥有一段相对长的休憩时光本就弥足珍贵。日常工作中,少数用人单位加班加点成常态,“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即使下班也要求员工“24小时待命”,不少人想要纯粹地享受“正常下班时间”似乎成了奢望。这更加凸显了假期的珍贵,也不难解释为何一旦大小假期来临,“打工人”便像被压久的弹簧般猛然释放,满怀期待地来一场“报复性休假”。
但另一方面,“休假疲劳”正渐渐成为普遍现象。正如不少人在社交媒体晒出的那句话——“没有比刚刚度过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了”。这背后蕴含的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从生理角度来看,一旦人从规律的日常工作学习的作息中“解脱”出来,转而切换至休假状态,无论是通宵赶路的“疲劳驾驶”,还是不加节制的“熬夜游戏”,又或是没日没夜的“疯狂补眠”,都可能会扰乱原有的生物钟,造成作息紊乱、皮质醇升高,进而产生更深层次的疲劳感。
有人说,真正让人感到心力交瘁的,是那颗无法专注于当下、享受此刻的心。从心理角度来看,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高效产出被视为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尺。这种节奏也导致人们的学习工作时间和休假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即使处在假期中,我们的身心仍然被学习工作所牵绊,从而导致了假期的“放而不休”“越放越累”。
比如,有的用人单位强调KPI指标,逼得一些“打工人”在业绩重压下不得不在假期加班;有的家长为了让子女在学业上“弯道超车”,用大量的“巩固学习”“提前学习”将假期变成了另一个“学期”;还有人即便踏上了出游的旅途,心绪仍被工作任务所困扰,度假的愉悦感大打折扣。
一定程度上来说,为了应对高要求、高标准,通过假期努力,尝试进行“弯道超车”,这无可厚非。但为了应对高压力而带来的压力,也在无形中蚕食了人的精力、体力、情绪,加剧了疲惫感。
图源:“CCTV生活圈”微信公众号
三
适当的休息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的必需品。假期的本质就是给予人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身心得到休整。对此,笔者有三点感触:
张弛有度,给忙碌生活按下“暂停键”。有的人以为休假就是尽情放松自己,怎么开心怎么来,其实假期也需要科学管理和运用。休假的初心,正是希望在繁忙工作之余,收获一个调整状态、休憩身心的缓冲期。因而,对我们个人而言,不必一味追求假期计划的快节奏、满行程,保持身心愉悦才是最重要的。
不妨给满载的假期“松松弦”,来日方长,没打卡的景点可以下次再去,没追完的剧集今后慢慢细品,没来得及参加的老友聚会总有再聚之机;也不妨给过载的生活“减减负”,不知节制地过度熬夜、暴饮暴食,伤害的终究是自己的身体,规律作息、劳逸结合,才能让来之不易的假期生活更有意义。
“以逸待劳”,让全身心休假“不打折”。“打工人”不是“牛马”,休假不是单位的“恩赐”,过分侵占员工的休息时间,非但不能促进劳动效率的提升,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也是对员工正当权利的侵犯。假期“身在曹营心在汉”式的加班,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用人单位不妨更多地换位思考,让休假更“纯粹”一些,无大事要事不扰,能不派的任务就不要派,能不布置的工作就不要布置,让员工没有羁绊没有负担地沉浸于假期带来的欢愉之中。同时,节假日突发应急的加班值班也许在所难免,但该有的调休补休和加班补贴同样需要保证。
有的放矢,使带薪休假制度“真落地”。当前,带薪休假落地的主要难点还是在于执行层面。面对“打工人”带薪休假难保障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督执法,倒逼用人单位保障劳动者的合法休息权,无论法定节假日和双休,还是带薪年休假、婚丧假、探亲假,该休的假不能少。
此外,也须继续探索更加灵活的弹性休假模式。2023年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中明确,“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比如,探索“平移”假期,让休假者能够避开人流,错峰休假;协商制定轮休计划,在假期总额不变的前提下,由员工自主决定休息时间等,都不失为好的尝试。
总而言之,假期不能变成“空头支票”,休假也不能变成“假休”。“偷得浮生几日闲,暂缓身心再向前”,假期回归初心,才能让“打工人”过个怡然假期,也才能为接下来的工作积蓄更充足的能量,以最佳状态回归岗位。
来源: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