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 艳
近日,由爆款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原班人马打造的同名电影在各大影院上映。周莉亚和韩真共同执导的《只此青绿》自2021年8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次“展卷”后,已在70余座城市演出了近600场,场场都是“一票难求”,其选段还登上了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领舞人孟庆旸的“青绿腰”更是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讨论和模仿的浪潮。
电影《只此青绿》剧照。
影片《只此青绿》主要讲述在《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一位现代文物研究员跨越九百余年时空,见证北宋少年画家王希孟与无数劳动者携手,历经千辛万苦创作出传世画卷的历程。影片不仅基本还原了舞蹈诗剧对《千里江山图》的演绎,而且以更加具象化的光影艺术叩击着每一位走进影院的普通观众。
“化静为动”的诗意表达
随着《只此青绿》舞剧的爆火,《千里江山图》掀开尘封的历史,倏然走入世人的视线。山水画是中国画所独有的科目,分为青绿山水、水墨山水和浅绛山水等。唐以前曾出现青绿山水画的端倪,如东晋顾恺之(宋摹本)《洛神赋图》卷中的山石林木背景均染以绿色,隋代展子虔(北宋临)《游春图》卷上也隐隐染有一抹石青。直到北宋中后期,才渐渐出现了小青绿山水,而《千里江山图》则为设色浓重的大青绿山水的开山之作。但由于画家王希孟的生平材料只有寥寥数十字,画卷本身也几乎没有人物和情节,《千里江山图》的跨媒介再创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直到那一抹抹留存千年仍然熠熠生辉的“青绿”启发了创作者的灵感。文博工作者对《千里江山图》进行扫描时,在微弱的光线环境下,发现画卷的颜料有吸光的现象,画中石青、石绿颜色的地方出现了闪光。这一特异的现象令创作者生发出“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的感慨。由此,“青绿”不仅成就了舞剧的名称,还被提取成为一个核心意象角色,成为“全剧中的美学提纯——青绿静待画中千年”。创作者从静态的绘画语言出发,依据宋代绘画内敛的基调设计出“静待”“望月”“落云”“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一系列造型动作,举手投足间的留白,展现出东方拟人化的自然美样态特征,也蕴含着苍茫宏远的时空维度的哲思。
一群盘立高髻、身着青绿汉服的女子,头饰如画中的山石,双袖下垂像是山的纹理,又如山间瀑布,用翩跹的舞姿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网友们纷纷称赞它“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跨越千年的梦境,激活了观众心里的传统文化基因”。
电影《只此青绿》人物剧照。
“超绘画”的创作方法
在当代舞蹈创作中,将绘画的静态图像转换为舞蹈的动态叙事的主流创作路径,就是从传统美术图像获取题材、造型、色彩及文献资源,并加以转换。但《只此青绿》的创作思路却是在形而上的意义上把握到两种艺术形态所共有的气韵与美感,在具体形态上找到了可供转化的元素,诸如画卷上线条的千变万化可演绎为舞者动态的沉稳与冷冽,水波澹澹则可幻化为舞姿的雍容婉转。
《千里江山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艺术成就不言而喻。《只此青绿》并未背负传统的包袱,而是在古典舞的创作和样式的开掘上守正创新。关于王希孟的最早记录见于蔡京在《千里江山图》上书写的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踰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天才少年十八岁以后的创作与际遇全都成为谜团。
《只此青绿》创作团队毅然放弃为王希孟在谜团上编出一段可歌可泣的生平经历,而是设立“展卷人”,并转而聚焦于画卷背后的织绢人、磨石人、制墨人和制笔人等,真正摆脱了从画卷本身的样式进行模仿的创作模式,腾挪出独属于舞蹈的表达空间。最终通过舞蹈的视觉样式来表达情感并完成立意的舞台转化。“展卷人”与希孟跨越时空的对话更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从舞蹈诗剧到电影,不仅新增了“初见、听雨、青绿、苦思”等篇章,而且借助于实景拍摄、虚拟摄影、蒙太奇组接、动画、特技特效等电影手法技术,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空间语言和艺术情感,带领观众切身领会青绿山水画卷中的宋风雅韵。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资料图
“人民文艺”的时代脉搏
为何偏偏是十八岁的王希孟完成了山水画史上如此重要的里程碑呢?曾任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的余辉先生指出,除了宋徽宗对他的青睐之外,王希孟正赶上当时绘画材料的突破性发展,如批量下机门幅近两尺的细密长绢,还有就是大量出现矿物质颜料石青。
《千里江山图》在世间流传900多个春秋,为减少对画的损伤,近百年只展出了4次。所谓: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经检测,《千里江山图》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织得十分紧密和平整,应是北宋的“官绢”。其石青、石绿颜料质量上佳,至今仍能绽放绚烂的光芒。创作者正是在饱读严谨专业的研究文献资料之后,将为画卷的创作提供物质基础的各类工匠带到台前,为《只此青绿》开拓出新的叙事维度。
有评论家认为,《只此青绿》挖掘出的《千里江山图》背后广阔的民间图景——由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所构成的民间技艺体系,体现出了“人民山水”的理念,这也是《只此青绿》全剧的思想基石,意味着由《千里江山图》到《只此青绿》的价值转向。杰出的文艺创作往往都是立足于时代,《只此青绿》爆火的背后,不仅是“青绿”在观众心中留下印记,也让“人民文艺”的时代脉搏跳动在古老的《千里江山图》之上。不过令人惋惜的是,不论是舞剧还是电影版,在“人民山水”的价值取向之下,不免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王希孟的少年意气和胸中丘壑,独属于这个少年的光芒反而隐现在后。
但影版《只此青绿》仍然算得上对后续的中国艺术电影有全新的艺术引领作用。没有台词的辅助,完全依靠肢体语言和音乐配合来呈现人物、推动剧情,和传统的商业电影有着极大的区别。电影版打破了舞台的局限,呈现出的场景更加丰富细腻。虽然电影的剪辑也会将舞者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剪碎,但总体而言还是通过特写和全景之间的切换,技术和特效的加持,为观众呈现出一场极为震撼的视听盛宴。(张艳)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