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804:57星期六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小巷人家》:温暖的“年轮”,刻画向上的“年代”

新闻聚焦admin2024-11-0796

作者:吕帆

中国古有“一里之内皆为邻居”的说法,10月28日,聚焦“邻里”之间烟火日常的年代生活情感剧《小巷人家》登陆湖南卫视&芒果TV,首播即获得不俗反响,弹幕中不时飞过“狠狠共情”的评论:“想起了小时候跟父母一起住的生活”“那时的人们好单纯、好羡慕”“别人的小巷,我的家”。

如果说《人世间》着眼家庭悲欢、《父辈的荣耀》聚焦行业变迁、《南来北往》讲述师徒真情,《小巷人家》则带观众穿越到70年代末,以一处小巷连接起家庭、行业、时代——它着力书写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这既体现出《小巷人家》选题的巧妙,也是其破题的难点:年代剧如何以细节胜出、以真情动人、以回望开启希望,并像导演张开宙所说的“温暖可以疗愈一切,向前可以战胜一切”那样,带给人力量。

《汉书》曾这样描述中国的邻里系统和里坊制度:“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可见,在个体生活的“家”之外,“邻”是社会的最小单位,而这份在空间维度上小小的“邻里”,却可在时间维度中绵延数十年,跨越几代人之久。

作为年代剧,《小巷人家》在剧作上的破题选择了一条相对困难的路,它无意呈现家庭内外的紧张矛盾或特殊年代中的人性斗争,而是用紧紧聚焦一隅之地,展开冷暖自得的故事和对人心人情的体察,勾勒出时代变迁中的人情冷暖、平凡群像,剧集也因此在“年代”的经度上精心编织“年轮”的质感。

同住在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里的庄、林两家,以“闹分房”为开端,一路经历修院子、恢复高考、国企改革、大学生就业等具有时代烙印和生活气息的全过程,不仅给足了温情感、治愈感,也让情节饱含戏剧感,甚至暗含着命运的俯视感。

这便是《小巷人家》的独特质感:当时代的不确定性扑面而来,人物不断地经历洗礼、挣扎与抉择,却总能归于生活的平静和家的温暖。自故事开端起,庄、林两家在为人处世、家庭氛围、教育理念等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如第一集宋莹大闹房产科时,恰好路过的黄玲立即眼神闪避、匆匆逃开,一组长镜头便彰显出两人完全不同的性格;但镜头一转,观众看到宋莹从人群中潇洒地抽身离去,身后传来因她而起的纷争,她走入角落,眼里却满是愧疚与痛苦。为何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却可以在岁月流转中成为亲密的“家人”,互相帮助、彼此温暖?剧集没有用概念化的“远亲不如近邻”搪塞这份情感的缘由,而是在对复杂人性的把握、对真实情感的共鸣中,让人信服,也令人羡慕。

这也带来了《小巷人家》的第二种质感:小巷里有时代风气和镀金般的回忆。从已播出的内容看,剧集主要在描写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两家人”“两代人”,涌动的社会变迁和平凡的个体人生是剧集的一体两面:静水流深的时代变迁与灯火可亲的烟火气息,在“变”与“不变”中搭建起时空隧道,观众得以带着今日的情绪与思考,流连于被暖色滤镜照耀的80年代。

剧集虽然在纯粹地讲述“邻里”的故事,但观众总会带上当下的视角。为何高楼大厦中的左邻右舍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为何“原生家庭”不断成为社会议题?为何亲密关系常会引发更多悲剧?为何家人朋友间苛求多了、理解少了,人人都觉得自己过得不容易?正如西方流传有这样的名言:“经验是严厉的教师,总是先对你考试,再对你讲课”,如能从《小巷人家》中与80年代的经验再一次共情,去真切地感受当时的人们如何维系、深化、升华手足情、闺蜜情、邻里情,为何在物质条件远不如今天的年代,普通人之间的真情流露、情感交互会让人感慨万千、热泪盈眶,剧集中由人物、桥段、光影、情感交织而成的年代氛围,便不再仅仅是艺术再现的需要,也许对当下社会也会带去反思和启迪。

而比温暖的人情更重要的是《小巷人家》弥漫并升腾着一股向上、乐观、善意,充满希冀与感恩的时代风气。在黄玲、宋莹、林武峰、庄超英等长辈故事之外,剧集尤其以浓重的笔墨描绘庄图南、庄筱婷、林栋哲为代表的青春群像的精气神、少年气。有评论写道:“那是一种未经雕琢的纯粹质朴,一种蓬勃向上的鲜亮活力,也是上世纪80年代最独特的印记之一,让人们在回忆与感慨中,重新触摸那个时代的温度与脉搏”。正是在庄、林两家的互助理解中,孩子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大人,让人不由想起孔夫子的名言:“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这份镀金般的回忆,还在小巷中蔓延。相信随着后续故事和人物命运的次第展开,《小巷人家》还将引发更深刻、更广泛的“怀旧”体验,也希望这部用心用情的作品为观众带来的不仅是“旧”的还原,更多是“怀”的感悟:一处小巷便是一个宇宙,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作者系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

[ 责编:张晓荣 ]

来源:光明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