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804:50星期六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舞向巅峰》:用舞蹈语言讲述中国舞蹈教育史

新闻聚焦admin2024-11-2764

作者:刘 冰(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北京舞蹈学院成立于1954年,在建校70周年之际,庆祝演出《舞向巅峰——为人民而舞,为时代建功》专场晚会在国家大剧院连续上演。晚会用独特的舞蹈语言讲述中国舞蹈教育的光辉历史,向世界展示出中国舞蹈教育的艺术创新与文化自信,极富艺术深度和情感浓度。

当大幕拉开,舞蹈教室里把杆上的“幼苗”晨功起舞,新中国舞蹈教育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作为新中国第一所专业化的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舞蹈人才。《舞向巅峰》演员规模近800人,这在专业艺术院校的舞台呈现中并不多见,是中国舞蹈人的一次“集结”,他们的集体创作代表了北舞学子对“为人民而舞,为时代建功”的理解、承诺和集体荣誉感。晚会以此为主题,创排了“序:幼苗”“大地”“风华”“绽放”“冠军”“母亲”“尾声:参天”七大篇章,各篇章之间以四组创意情景表演联结,全面生动地展示出北京舞蹈学院70年的教育教学成果。

舞蹈蕴含着丰富的民族记忆和时代精神。晚会中的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篇章,在展示舞者高超技术水准的同时,尽展中华美学风范。“大地”篇章中,从汉族田间的秧歌到康巴汉子豪放的锅庄;从蒙古族雄姿英发的草原身影,到傣族少女泉边曼妙的舞姿,还有维吾尔族热情似火的双人舞,无不体现出“天地辽阔,民族的血脉在舞步间奔涌”的主题。中国古典舞肇始于新中国文艺发展之初,“风华”篇章将中国古典舞几十年积淀的经典剧目与独特形象凝练为不同风格的表演展示。《秦王点兵》中英勇的古代战士,刚中见柔,柔中寓刚;《扇舞丹青》以扇入画,“似扇非扇”“似剑非剑”“画中有舞”“舞中有画”。《踏歌》中翠裙垂曳的婀娜少女,呈现出一幅“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的美好画面。这些作品从身体语言到情感表达都蕴含着中国舞蹈深厚的精神内涵,为观众描绘了一幅“汉风唐韵,绘山河锦绣壮丽;舞韵悠长,展东方瑰丽华章”的历史画卷,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焕发出的新光彩。

在传统舞蹈之外,芭蕾舞的“绽放”、国标舞的“冠军”篇章,将外来舞种与本土元素精妙融合,彰显舞蹈创作的国际化视野。1958年,随着新中国第一只“白天鹅”在足尖上展翅高飞,芭蕾舞这门西方舞蹈艺术开始以优雅的线条和严谨的技巧融入中国舞蹈艺术的血液。中国的芭蕾舞发展立足于中国人的审美理想与文化追求,展现中国人的生活故事与思想感情,也因此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自如地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绽放”篇章并未将视角停留于经典作品回溯,而是对古典、现代和当代芭蕾进行片段巡礼,展示出中国芭蕾舞教育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态势。“冠军”篇章由拉丁团体舞《颜裳》压轴,作品运用非遗技艺“川剧变脸”,结合传统戏曲中脸谱所象征的人物性格,对应拉丁本体五支舞蹈的情绪色彩。这一荣获第98届黑池舞蹈节拉丁团体舞冠军的作品,再次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导演陈维亚为晚会量身定做的“亮点”“观点”“焦点”“支点”创意情景表演。四段表演利用现代科技、人声、灯光和舞美等元素,不仅体现了舞蹈的表现形式创新,也成为科技赋能艺术的生动展示。比如,“亮点”利用威亚的力量,使舞者身体突破传统舞台的局限,驰骋在立体空间中,观众的视觉体验被极大拓展;“观点”聚焦人声与舞蹈的结合,以话剧感的表演方式让舞蹈文本的丰富内涵通过肢体语言得以传达,增强了舞蹈的表达层次;“焦点”巧妙运用灯光效果,使舞者与光共舞,增强了舞蹈的戏剧性与视觉冲击力,呈现出一种无声而深刻的情感交流;“支点”用现代舞和街舞的舞蹈语汇,展示了当代舞蹈的多样化风格,并用舞蹈语言致敬幕后创作者。这一部分的创新,不仅展示了年轻舞者的能量,也反映了舞蹈艺术在时代浪潮中的变革与前行,代表了舞台表演的前沿观念和水平,进一步推动着人们对舞蹈教育的思考。

整体来看,从“幼苗”时的基础训练,到“风华”阶段的个性初显,再到“绽放”时的艺术成熟,最后落笔“参天”,《舞向巅峰》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关于舞蹈教育的成长故事。无论是“童子功”的基础打磨,还是台上的辉煌绽放,舞者生涯不仅是技术的积累,更是艺术认知和精神成长的积淀,舞蹈教育的内在规律在各个板块的发展中一一呈现。可以说,《舞向巅峰》不仅是对北京舞蹈学院历史与成就的礼赞,还是新时代中国舞蹈艺术守正创新的一次艺术探索,更是中国舞蹈艺术为人民而舞、为时代建功的生动实践。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27日 16版)

[ 责编:邱晓琴 ]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