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鱼
近期正在热播的《风中的火焰》,剧情实在让观众感到有些眼熟:2004年某矿区小镇面临动迁,一具被焚烧的女尸出现在警局门前,死状和十年前当地发生的一起恶性未结案件极为相似,即将退休的老刑警褚志强和因工作过失被下调到矿区刑侦队的张韬成为同事,合力侦破案件……
不知从何时起,大小银幕上开始充斥着各种悬案。此类影视作品常常以一件多年未能侦破的悬案为主线,在“过去”和“现在”两条时间线之间反复穿插、编织叙事,带出两代人或者某个主要人物遭遇的世事变迁,最后以“真相大白”或者“完成救赎”来结尾。
主打悬案的作品中,成功者风光无限,成为被追捧的“神剧”,比如《无罪之证》《漫长的季节》;不尽如人意者也不在少数,比如《黑土无言》《双探》。如果展望未来就会发现,还有一大批同类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正在排队等待与观众见面。那么,悬案为什么会成为当下影视创作的“香饽饽”?它又能给影视文化带来什么影响呢?
选择性地展示过去
悬案背后往往是浓到化不开的怀旧气质,作品一开篇就会把镜头对准逝去的岁月——通过主人公今昔形象以及生活状况的鲜明对比,表达创作者对过去年代文化风格的深深眷恋。
《风中的火焰》就在讲述悬案之前,用一连串画面展现自带时代特征的街道、建筑乃至各种西北特有的风土人情。但这种通过构建独特艺术对象的感觉与形态为我们营造出的怀旧氛围,却从未直接描绘关于过去的总体性图景,正相反,创作者总是选择性地展示了“过去”的一部分。
比如,《漫长的季节》在回忆往事时,浓墨重彩地突出了劳模王响的自豪感,背后是对那个年代勤勤恳恳、坚守原则的工人精神的高度认同。又比如,《平原上的摩西》就和《风中的火焰》一样,着力渲染、描绘了主人公年少时的美好情感,表达了对过去时代纯真状态的怀念。
也就是说,这些作品其实并无意重现真实的过去,而始终只是对过去的现成神话与刻板印象权且加以利用,进而呈现一种似是而非的现实主义。在它们的文本中,审美风格的历史(比如初恋的美好或父辈的荣光)取代了真实的历史,而历史本身则被各种涂抹、修改的记忆擦除掉了。
多时间线导致碎片化
由此我们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悬案类影视剧总会在两条甚至更多条时间线之间游走——由于失去了历史性,这些作品中的时间并非不间断的连续体,而是无数个生活的碎片。如果说传统的怀旧只是对往昔的一种怅然若失的感受,那么悬案所代表的历史可能只是难以把握的幻象。
而人的当下也成了碎片化的存在。包括《风中的火焰》在内的悬案类影视剧总会通过各种插叙、倒叙的手法逐步交代主人公此前不为人知的秘密,与其说这是为了保持悬念,倒不如说这本身就是时间断裂带来的真实体验。
时间的碎片化、零散化必然会带来精神危机。由于无法把握历史,人就会失去透视世界、体认世界的基本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悬案类影视剧的主人公总是很难确认当下生存的意义,从而不得不通过回到过去来寻找答案。《风中的火焰》中的刘白、梅苇和雷富贵事实上和《漫长的季节》中的王响一样,仍被困在当年未完成的心愿和梦想里。
行文至此,我们已经能够解释为何悬案类影视剧会在当下大行其道——它们为观众带来了情绪价值,更为陷入迷惘和彷徨的人提供了精神抚慰。随着悬案的告破,人们得到的不仅有案件的真相,还有某种生活的方向或者人生的信条——比如《尘封十三载》中两代警察对正义的执着追求,或者《漫长的季节》中“向前走,别回头”的王响式释怀。进而言之,解决悬案的深层意义在于帮助现代人找回主体性,重新确认自我。
套路化引起审美疲劳
但是,当下的悬案类影视剧归根结底是一种“引用”文化,是从以前的文化产品中生成的。不管是《漫长的季节》里破落的东北工厂,还是《风中的火焰》里荒凉的西北铁道,都是对过去岁月的戏仿。最典型的例子当然还是王响和范德彪(《马大帅》中角色)之间的隐秘互文。
换言之,下岗的工人、呼啸的火车、纯真的年代……悬案对自身的阐释力实际上来自其他影像,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对旧风格的模仿。由此带来的一种危险是,悬案类影视剧只是不断进行着复制与再生产,进而不断强化商业和市场逻辑。
时间进入2025年,各种悬案仍在层出不穷,但套路化、同质化的现象也愈发明显。我们不难找出这些作品几乎可以互相替换的元素:比如不可告人的隐秘过去,美梦难圆的人生遗憾,沉埋暗处的可怕阴谋,危急关头的人心险恶……这样一来,观众的审美疲劳似乎已经无法避免。
赋予时代碰撞以新的意义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悬案类影视剧的特征并不在于旧事物简单地被新事物取代,而在于旧事物被循环利用,与新事物共同构成文化流通。于是,处理新与旧的关系就成了关键——如果没有鉴别、取舍、批判,而只是不假思索地照单全收,悬案就会从意义的追寻走向商业化时髦元素(比如唤起怀旧情绪的人物、物品、环境等)的简单堆砌。如果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碰撞产生不了新的意义,看上去再跌宕起伏、神秘莫测的案情终究也会走向平淡、乏味。不幸的是,《风中的火焰》似乎正在重蹈覆辙。
回过头来看,《漫长的季节》《无罪之证》《沉默的真相》等悬案类影视剧之所以让观众念念不忘,原因并不在于它们对过去岁月的再现有多么生动,揭露阴谋的手法有多么高明,而是它们都立足于“当下”,深刻地反思“过去”,并且开始积极地探寻走向“未来”的道路。比如,王响这样的好人、劳模,为什么会被时代淘汰,今天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价值观?又比如,江阳(《沉默的真相》)的悲壮人生固然让人感动,今后我们又该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就此而言,悬案类影视剧到底会被消费主义收编,沦为市场通行的套路,还是顽强地发挥文化反思的作用,启发观众的思考,终究取决于创作者的态度。
[ 责编:张晓荣 ]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