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501:27星期二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演艺新空间释放无限可能

新闻聚焦admin2025-02-247

如今的“演艺之都”,“观演”概念日益拓展,想看一出好戏,地标性大剧场早已不是唯一的选择。重装开张的老会馆、改造一新的旧厂房、人流如织的热商圈……星罗棋布的演艺新空间已成为北京舞台的独特风景。百花齐放的演艺新空间,正以其蓬勃生命力为“大戏看北京”注入更多时代内涵。

正乙祠戏楼上演沉浸式昆曲大戏《天官赐福》。 记者方非摄

首家“北京礼物·戏曲主题店”在吉祥大戏院开张。 记者方非摄

浸润

演艺资源来到市民身边

不久前,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正式发布首批25家北京市级演艺新空间名单,元旦至春节假期,160余台500余场演出及活动在这些演艺新空间密集登场。春光渐好,演艺新空间的舞台愈发绚丽多彩:正乙祠戏楼和颜料会馆登台的传统戏曲底蕴深厚,情韵悠长;77剧场带来的沉浸式悬念作品《9号秘事》充满惊奇反转,持续热演;在三里屯和五棵松的爱乐汇艺术空间,商场里的音乐会闹中取静,别有意趣。

何为“演艺新空间”?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秘书长贾新辉介绍,演艺新空间是以演艺为主营业务的多业态融合、多功能协同的新型演出场所,在表演形式上突破镜框式的舞台空间局限,在经营模式上融合多元消费场景,以较强的消费带动能力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前景和强劲动力,正逐渐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东城、西城、朝阳、通州率先成为全市首批演艺新空间试点区,截至2024年,全市各区认定的演艺新空间已有79家,涵盖传统剧场、园区街区、文物古建等多种类型。

相比于传统的大型剧场,布局分散的演艺新空间显著实现了多层次的供需匹配,“这些新场所缓解了北京剧场和演艺资源分布集中的情况。”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会长张海君说。

人口密集的望京地区,一度缺少剧场。2022年,开心麻花沉浸演艺新空间·花花世界在昆泰嘉瑞文化中心落成亮相,昔年专注于商务会议会展的场地,被演艺资源一举盘活,成为全年演出场次可达约800场、“吃喝玩乐”全包圆的网红地标。

美育的种子也随演艺新空间的“生长”飘向城市更多角落。在位于五棵松万达广场的五棵松·爱乐汇艺术空间,北京交响乐团推出的“北交音乐空间”进驻这里的都市音乐厅,以更便利、更舒适的“姿态”,持续把专业院团的优质演出送到市民身边。

探索

融合业态带动多元消费

在向广向深推动演艺资源惠及市民的同时,演艺新空间也以先锋姿态持续向上向前,探索行业方向。

见证了一代代演员和观众成长的繁星戏剧村,早已是闻名遐迩的小剧场话剧“圣地”,当年,《奋不顾身的爱情》曾创下国内小剧场单轮演出192场的最高场次纪录与连演7个月的最长驻演纪录。坐落在前门地区的颜料会馆游客盈门,北京演艺集团旗下9家院团携沉浸式曲艺剧《南城记忆——“老门神”》、沉浸式北京曲剧《京城拍卖会》等作品长期驻演,让这里成为一扇了解老北京风土人情的别样窗口。77剧场是全景沉浸互动剧场“赵赶鹅”系列的“发祥地”,《大真探赵赶鹅》《大真探赵赶鹅2》连续两年驻场,口碑、票房均获佳绩。

可灵活转向的天然属性,让演艺空间拥有跨界联动的更多可能,衔接并带动多元业态成为其重要发展思路。77文创园运营总监潘鹏飞观察到,每逢77剧场演出,园区内的餐饮消费都会被演出“红利”明显带动。吉祥大戏院也是多元经营这条赛道上的领跑者。2024年,吉祥大戏院全年收入同比增长翻番,超额完成预定指标,考虑到它“藏身”于王府井商圈银泰in88大厦7层,这些成绩更显得来之不易。

“戏院在7层,引流是个问题。”吉祥大戏院董事长富博洋说。吉祥大戏院以戏曲为立身之本,与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等在京院团深度合作,推出连台大戏稳固戏迷群体。而在此基础上,戏院怎样才能突破茧房、触及更多人群?富博洋在苦思冥想中,从“老吉祥”留下的工商执照上寻得巧思。随着时代变迁,原吉祥戏院经营范围不仅囊括演出、咖啡厅、录像厅,还能售卖服装鞋帽,于是,延续着这份城市记忆,戏曲主题的咖啡饮品、演出闲暇的电影放映迅速落地,首家“北京礼物·戏曲主题店”也进驻戏院前厅,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店里热销的“金榜题名”原创冰箱贴、“粉墨登场”保温杯、“五福临门”摆件还上榜了2025年“北京礼物”年货节“北京礼物带回家”新春礼单。百年前,这家老北京内城第一座戏院名角云集,笑傲梨园;现如今,戏曲的灵感变换多样形态,与当代生活同行。

扶植

多项政策精准解决痛点

蓬勃发展的演艺新空间,离不开设计蓝图的规划支撑。2023年,《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明确要求“打造布局优化、功能复合的演艺空间”,各方聚焦构建多集群协同发展的演艺空间格局,培育更多演艺新空间。近两年,相关政策纷纷出台,大力助推演艺新空间快速解决痛点,步入正轨。

位于城市副中心的双益发演艺中心剧场,不久前刚刚迎来开年大戏《海底小纵队在中国之远古大冒险》。观众或许很难想象,几年前,这方舞台还是肉制品厂的加工车间。2017年,台湖铺外路上的“双益发”拆下了肉制品厂招牌,变身台湖演艺小镇首家以打造演艺生态为核心的专业化区级文创园。2023年,双益发国际文创园内双益发演艺中心剧场、月光林地·爱剧场开幕运营。

曾经,因涉及场地的规划性质、消防安全等合规性问题,对许多演艺新空间来说,取得商演资质是卡脖子的堵点。《通州区台湖演艺小镇营业性演出场所审批实施意见》的落地为演艺新空间带来便利。在区委宣传部指导支持下,从完成空间改造到通过该区6个部门联合验收,最终取得商演资质,双益发演艺中心剧场、月光林地·爱剧场仅用时约3个月。2024年,两座剧场约150场演出已覆盖观众近6万人次。下一步,通州区将发布实施《北京市通州区演艺新空间评审认定及扶持办法(试行)》,继续鼓励培育演艺新空间、新业态,推进剧场群建设。

“要实现演艺新空间建设发展的良性循环,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设计。”在张海君看来,处于起步阶段的演艺新空间,尤其需要相关机构“帮助他们站稳脚跟”。今年,全市累计认定的演艺新空间预计不少于100家。张海君认为,为这些新空间找到独特的符号是未来发展的一大关键,“就像提起爱乐汇,我们会想到室内乐,提起吉祥大戏院,会想到戏曲,如果演艺新空间都套用一个模子,就模糊了特点,这个过程要靠运营团队的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共同把脉问诊,长期关注。”

记者高倩

[ 责编:杨帆 ]

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