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310:31星期天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孙俪:当完美主义者守护“不完美自由”

新闻聚焦admin2025-04-1121

■记者 王彦

好演员拥有“不完美自由”吗?

拍摄电视剧《乌云之上》时,孙俪有时会闪过念头:“导演,要不我们吵一架吧。”她想从花菁导演口中听到更多要求,希望监视器外的眼睛能捕捉到监视器前不完美的细节,那意味着提升空间,意味着距离完美目的地又近了一步。

“完美主义?我可能确实有点。”孙俪说,“但我现在会在许多事中锻炼自己,告诉自己不要太完美主义。”她拿写字打比方,如果到第三行写错了,没关系,可以继续,过程中的心境很重要。“而且,我眼中看到的完美,它不一定是真正的完美。我的眼睛也会有自己的局限性。”

真挚、清晰又辩证,如是对话发生在《乌云之上》的面对面采访中。孙俪提到自己越来越倾向于当面沟通,在线下、同一个场域体察彼此的气场、感受,那是一种区别于手机两端隐藏了表情、缓冲了第一反应的“零粉饰”交流。她偏爱这样的真诚,所以愿意在真诚中交付真心。她相信,表演或更大范畴内她的工作,不应只是完成任务,而是在与他者的交流中散发生命的能量。

一个多小时,与其说这是女演员的独白,毋宁看成,她在与同为80后的职场女性对话中,渐渐把一位完美主义者

的自律、自洽、自省,和盘托出。

“千万别把一个人神化”

采访那天,上海细雨蒙蒙,湿漉漉的感觉和《乌云之上》的气质有几分相似。更准确地说,营造氛围的,不光是天气环境,还有演员本人——孙俪身体里属于刑警韩青的记忆激活了。

她调取两年多前的片场点滴,“很多台词涉及车辆,第一遍得把车牌说全,第二遍开始讲代号,‘银色小面K92’”;她分析韩青因人制宜的讯问方式,说着说着就地起范儿,有节奏地停顿、似笑非笑,“你是吗”简单三个字压迫感扑面而来。记者感慨她记性好,复盘的都是细节。她坦言,表演时抠得细是因为喜欢所以爱琢磨,采访时讲得细,“因为我提前做了准备”。她说:“千万不要把一个人神化,就像把韩青‘柯南化’一样,那都是假的。”

不被神化的韩青有软肋。在孙俪的角色谱系里,这是第二个女警。20多年前,她主演《玉观音》正式入行,缉毒警安心从清澈纯真到破碎流离,人物戏剧的比重大多寄托于情感。到了《乌云之上》,“韩青有强大的业务能力,但在个人成长、个人情感上又有巨大的创伤”,她刚找到了能帮她疗愈内心的钟伟,可他失踪了、永诀了,她本以为至少还有姐姐的爱,可后者竟是幻象。一个办案时冷峻机敏但命运“称得上惨烈”的女警,让孙俪心疼也心动。

不神化角色,更是对原型群体的尊重。开机前去刑警大队体验生活,日常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人告诉孙俪,看刑侦剧时,他们最不喜欢柯南式的人物。“感觉掐指一算一切尽在掌握,那是神探,不像个人。”孙俪觉得,她需要寻找人物的根基。她在剧本上圈圈划划,带着问题、像案情分析一样跟刑警读剧本。

剧中有场戏,韩青想从坐牢许久的犯人嘴里套出线索,投其所好带着烤鸡去探监。老刑警支招,鸡得拆骨,以防他自杀。“没什么神兵天降,专业就是来自时间的沉淀。”孙俪转身把建议转达给编剧,成片里,这包拆了骨的烤鸡成为撬开“老油条”嘴的关键一招。还有类似报车牌、讯问技巧、与搭档各唱红白脸等,孙俪的功课做得巨细无遗。她还找来许多纪录片,揣摩不同情境下刑警的举手投足、姿态眼神,“可能反映到戏里只是0.01秒,但许多个0.01秒累加,就是一部严谨有看头的好戏”。

此时,她要做的是尽己所能,在个人层面精益求精。比如台词,没有捷径,“如果我很傲娇地说自己从来不背剧本,你们可以不信”。事实是,为了抹掉“背”的痕迹,她每天练,对着镜子读、照着自己的块状记忆模式背,“直到化妆师的耳朵听出茧子,都能和我对台词了”。比如表演,她觉得导演多提点要求会比“一条过”更让人心安,“导演是演员的第一个观众,我特别希望他在镜头里看到更多的我的可能性”。

“每个人都是一个剧本”

按流行说法,在大众瞩目的演艺圈,孙俪早早“上桌”。因为《玉观音》,她的演员路在二十岁出头就星光闪烁,待《甄嬛传》播后,成功角色带来更持久的声量。当网络世界忙不迭地用“数据”“风向”“实绩”为明星画像,孙俪希望自己更接近些本质的东西。

“为什么经典永存?就是无论世界喧嚣,你没丢掉自己,依然踏实耕耘。相反,为一时热度去追风、改变自我,可能根基不稳。”所以,她笃信自己与剧本之间是“双向选择”“互相喜欢”的缘分,也许错过难免,但绝不跌入情绪的黑洞。该听的听、该放的放,“认定对的,就朝前走”。

这些年,女演员的年龄、戏路屡成热点。话题到了孙俪这儿,她不为世俗的时钟着急,“哇塞,我女儿今年就要11岁了,她们同学都已经有自己的审美喜好、穿衣风格,我还在跟她们争‘少女’这个词,好像太幼稚也不切实际。”语气、修辞,都是对观点的确证。重要的是,她紧接着补充,不喜欢“少女感”标签不意味否定自我,“而是我觉得现在的我很好”。

这种“好”,是她意识到有了更适宜的表达。孙俪不是表演科班出身,出道20多年,她依然“战战兢兢一点点堆积出角色”;但同时她也清楚,经验、阅历不断地与所演人物相互滋养。有时是输出,“好的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承载一定的意义。甄嬛、芈月、周莹、苏筱,包括韩青和她之后《蛮好的人生》的胡曼黎,她们身上都有女性的韧性与执着”。有时向内吸纳。房产中介、建筑造价师、刑警、保险经纪人,近几年她演绎各色职业女性,不为“集邮”,而是从不同侧面看见生活的复杂、人性的多维交织,化作下一程表演的本钱。

孙俪认可的“好”,还在乎更松弛地打开自己。“以前的我说不出‘导演我们吵一架吧’这样的话。”她曾不擅社交,哪怕在片场遇到困惑,也习惯求助相伴多年的经纪人:“帮我问问导演,他怎么不说我?”

是真切的生活一点点改变了她。“你能不能跟小朋友的妈妈加个微信?”为了孩子的社交,当妈的敞开主动沟通的大门。始终同频的伴侣也在时光里影响彼此,她和邓超会花上大半天时间“battle”如何安置家里两只争宠的猫,也会不经意说同样的话、哼同样的歌、选中同一件衣服。

她认同的“好”,更是允许“完美答案”出现偏差的达观、从容。

女性觉醒一定要拒绝爱情吗?“那也太极端了。虽说现在的女性独立干练是主流,就连剧本里失恋后‘躺’的集数也少了。可事业、情感、爱与忧愁,我觉得所有一切相加才是个完整的人。”上进心一定与“卷”起来划等号吗?“我的心理老师告诉我,放松,一切都会不一样。”公众人物必须把最完美的一面亮出来吗?“我理解、尊重,但还是会把真实的自己投到真实的生活,伸出‘触角’体验周围。感受力也是创造力。”

于是,急速运转的当下,中医、书法、运动、拉琴、呼吸,等等,不疾不徐的内修外炼都变成了孙俪生活的锚点,略一细数,“我可能有20多位老师了”。不进组的日子,孙俪觉得,充盈的一天何尝不是自我充值的一天,尤其对演员。“中医针灸我现在能扎人了。”这是多门技能多条戏路。把认识一众老师的过程当作观察的精进,她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剧本”。

正是抱有阅读开放性剧本的姿态,今天的孙俪,好像可以脱下完美主义的束缚,“能说出来的,就已经不是焦虑了,因为我一定会有办法”。

她的生活里,带露珠的花、偶尔写歪的字、不被孩子“打扰”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必经过“字斟句酌包装”便开启的对话,都富有生命力地绽放着。它们好像在回应孙俪:把事业打理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的同时,自己的人生剧本读来,一样蛮好蛮幸福的。

 

来源:文汇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