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餐馆吃饭,以下场景,想必很多人都习以为常:
到饭店落座后,服务员告诉你只需用手机扫一下桌边的二维码,就可以通过手机自助点餐、下单,无需等线下服务人员用菜单点餐或者柜台点餐。
“必须关注公众号才能开发票”“必须使用小程序才能点餐”“必须扫码缴费”……诸如此类扫码强制关注使用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扫码点餐”在成为一种时尚的同时,也开始走向另一面——有些餐厅不再提供人工点餐服务,甚至不提供现场菜单,消费者只能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后进行“扫码点餐”。
多地消协发声:
不得强制消费者“扫码点餐”!
今日(5月9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公开劝喻相关经营者,不得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或使用手机APP、小程序进行自助点餐或购物、缴费;同时,经营者也不得利用公众号或手机APP、小程序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该消息迅速上榜微博热搜,引发公众讨论。
早在2021年3月2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文,明确强制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或授权个人信息的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2021年5月17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联合相关单位推出全国首个关于扫码消费的行业自律承诺,提出商家不得强制让消费者扫码消费,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收集消费者信息遵循合法、正当、必要性原则等。
扫码点餐现状:
点餐是“一环套一环”
据记者调查,当你选择扫码点餐时,有的会要求顾客先关注店铺公众号再点餐,有的则需输入手机号注册会员。其中,某知名茶饮店的扫码点餐,更是“一环套一环”。
扫描该茶饮二维码点餐后,几秒钟便进入商品页面,初看并无什么异样。而当选定商品加入购物车准备结账时,才发现需要微信一键登录,页面下方也有一排小字提示“授权登录即表示已阅读并同意《会员须知》《隐私协议》”。
紧接着,点击一键登录,可发现“XX点单”申请获得昵称、头像、地区等信息。而如果在此时选择拒绝,则最终无法完成结账下单。
揭秘背后猫腻:
吃个饭隐私全没了?
事实上,扫码点餐背后,还有很大一场大数据利益链条:
①初级版本:扫码点餐系统
据记者调查,除了购买技术成熟的点餐收银一体机之外,一些商家为了吸引和稳固客流,还会设计小程序,或购买相关扫码点餐软件。扫码点餐小程序可以在一周左右时间设计完成,价格约为600元。而带扫码点餐功能的一体机全套需要2300元。
你可以在主机页面上设置扫码点餐内容。设置后,客户扫码的时候就会弹出窗口、注册会员,他要注册就直接注册,不愿意就关掉窗口。一旦注册,客户的电话号码等信息就可以获得。
某品牌一体机宣称可“自动会员收集”
②进阶版本:高端定制,数据归客户
而针对扫码点餐,市面还有走“高端定制”路线的软件系统开发商。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开发出带扫码点餐功能的专门系统,并采用独立的服务器和数据库,所有权和数据归客户所有,不过价格则要数万元。
“每月、每天的销售额和销量,什么菜品卖得好等等,经营状况一目了然。还可以向顾客发广告信息、推相关活动等。”某使用该系统的工作人员表示,一旦使用定制系统,每个用户只要扫码点餐,其手机号、头像、昵称、喜欢点什么菜等,都会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里。商家只要在电脑网页的后台,就可看到所有用户的数据。“即使顾客换了头像和昵称,根据其手机号等信息,也能知道他/她最近的消费情况。既可以做‘商业用途’,还可以进行其他数据挖掘和分析推广。”
涉及法律问题:
商家有权这样做吗?
①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消费者到餐厅就餐,并无必要提供手机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
这不仅违反法律规定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涉嫌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而且,如果保管不善,消费者个人信息还有被泄露、丢失的风险。
法律依据:
②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
餐厅经营者不提供人工点餐服务,只提供扫码点餐,不仅有违商业惯例,也使现场就餐消费者只能关注或绑定经营者的公众号或小程序,被动授权经营者获取其个人信息。这种做法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是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对现场就餐消费者的一种强制交易行为。
法律依据:
③损害消费者知情权
有消费者反映,部分餐厅在只提供扫码点餐的同时,还不向现场就餐者提供直观可查的现场菜单和菜品价格,消费者只有扫码关注餐厅后才能看到具体菜单,知晓菜品价格。不提供现场菜单,扫码关注后才能浏览菜品和价格的做法,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法律依据:
外出就餐点餐,你喜欢扫码点餐还是看实体菜单?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吧!
(海报新闻编辑 巩小龙 综合自北京日报客户端、中国消协官方公众号、法治日报等)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