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肖明
近日,“AI孙燕姿”创作的歌曲走红各大网络平台。通过人工智能训练孙燕姿的声音翻唱其他歌手歌曲,最后生成的效果不仅真假难辨,有的甚至胜过原唱。不少网友表示,“好听到上头”“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下AI孙燕姿有没有出新歌”。同时,AI周杰伦、AI王菲、AI陈奕迅等AI歌手也开始“登台”,有观点认为AI的入侵,歌手将饭碗不保,甚至会毁掉音乐行业。
“AI孙燕姿”能出圈,一方面是孙燕姿有一定的粉丝基础,且对歌手新作期待较高。另一方面,在技术层面,孙燕姿的声色特征适合AI训练,是最早被开源的声音,且有技术门槛较低的Sovits4.0模型软件可免费使用。随着越来越多的“AI歌手”出现,AI这一新兴技术再次引发公众热议:新技术到底应该在人类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才能规范化地使用?
在之前AI会取代什么工作的讨论中,有人认为AI最不能替代的是艺术类,但如今AI已经开始从“声替”歌手开始了,这不仅是对音乐圈的震动,也同样给其他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AI技术的强大潜力和创造力,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未来AI在各领域中的“替代”功能都具有可能性。但同时,我们也应全面地审视AI技术在审美、版权、伦理、法律等层面所带来的隐忧。风险和挑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如何对AI技术进行有效的治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前段时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人工智能从服务商的准入,到算法设计、用户隐私、商业秘密、生成内容安全、权益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拟进一步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我们相信,随着政策法规、伦理规范、技术标准等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明确,AI技术会在监管的框架内发挥好“工具”的作用,让科技发展和人类的安全与稳定得到有效平衡。
总而言之,如何让这项发展迅猛的新兴技术更好地发挥它的效用,值得持续探索、周密规划。我们要做的就是理性对待,不断提高自身数字素养,正如某音乐创作人所说的:“如果AI时代必将到来,我们该在意的或许不是是否会被取代,而是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