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上门代厨、上门整理收纳、上门养老为代表的“上门经济”日趋走俏,不仅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还拓宽就业渠道,丰富了服务场景,让消费模式变得更为自由灵活。不过与此同时,“上门经济”也面临监管存盲区、消费者维权难、取证溯源难等问题,需要加强规范引导。
“上门经济”渐热,新业态涌现
“擅长家常菜,六菜一汤88元,额外付费可代买食材及打扫厨房卫生……”在某社交平台上,广西南宁市“95后”自由职业者小陈发布了提供上门代厨服务的信息。她说,自己不是厨师但喜欢做饭,兼职做上门代厨后,每月可接10多单业务。
部分电商平台也瞄准契机,推出了代厨的增值服务。部分生鲜产品购买页面下方提供了私厨上门烹饪、清洁等增值服务,烹饪服务价格按照烹饪数量计费,6至14道菜的服务费用在600元至900元不等。
当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花钱买服务来提升生活品质。且随着消费者需求愈发多样化,“上门经济”所衍生的新兴职业分工也更加精细,上门代厨、上门收纳整理、上门家政、上门按摩、上门养老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姚华认为,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的成熟,为花钱买便利的“上门经济”提供了业态支撑,也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专业化的体现。
面临消费痛点、监管难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但个人利用自己的技能从事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和零星小额交易活动的除外。这在法律上为“上门经济”提供了支持,同时也给监管溯源、维权取证增加了难题。
“我们总是在接到消费者投诉后才去被动‘灭火’,有时还找不到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改革处副处长张宏杰表示,传统行业的经营者需要登记在册,但“上门经济”的服务提供者只需与消费者点对点联系,一旦双方发生劳动纠纷,相关的侵权责任认定、权益保护难以得到高效解决。
同时,部分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及服务水平未得到有效认定及相关审核,消费者的权益也容易受到侵害。以上门代厨为例,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未取得健康证明而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行为,但目前部分上门代厨人员只做兼职工作,未取得健康证明,对食品安全及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此外,部分平台对服务提供者的资质审核及监管也不到位,加之经营者大多没有线下门店,最终成为市场监管的灰色地带。
规范引导,促进良性发展
受访人士认为,为促进“上门经济”良性发展,需强化监管部门职能,对“上门经济”加强规范引导,优化平台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姚华、张宏杰等建议,及时出台完善相关条例文件,提供清晰且更具操作性的行业标准,避免监管空白。应将相关服务经营主体纳入监管范围,有效管控平台,完善门槛准入和资质审核机制。
同时,应针对服务平台及服务提供者出台相关管理条例,明确此类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规范网络平台的用工程序,严格建立健全合同制度。相关平台要切实履行并加强服务资质审查责任,做好各类资质证明、健康证明的备案检查工作,同时将上门服务的资质审核和顾客评价挂钩,补足资质审核的短板。
在权益保护方面,服务平台要畅通消费纠纷解决渠道,完善投诉及评价机制;市场监管部门可与公安、商务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强化沟通协作机制,形成更加有力的统一维权网络,为消费者和上门服务人员提供维权途径。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