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903:12星期天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大家都想赢!”中非职业教育燃起年轻人的“非洲梦”

新闻聚焦admin2023-09-03360

【环球时报赴非洲特派记者 邢晓婧 张旺 刘欣 涂蕾】编者的话:每个工作日的下午6点,下班的工人们成群结队走出园区大门,一路有说有笑,有的手上还提着从食堂打包的饭菜,看不出丝毫疲惫。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的这一幕是中国企业在许多非洲国家落地生根的真实写照。《环球时报》记者日前赴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实地采访发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非合作加速了当地工业化发展进程,为许多非洲年轻人创造了就业岗位。中非职业教育点燃了非洲年轻人的梦想,新市场、新产业链应运而生,一幅经济多元化的非洲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乔治和牛顿的故事

今年29岁的古托·阿布加·乔治和33岁的牛顿·米利姆(中文名为“牛顿”)供职于肯尼亚的中国公司,二人还是邻居。中国同事经常和他们一起打球、吃火锅,这让他们对中国人的印象非常好。听说有中国记者远道而来,乔治和牛顿热情地发出邀请,表示乐于分享自己的故事。

乔治和牛顿居住的社区位于内罗毕东北部,距离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17公里,约40分钟车程。社区里美发店、电器店、超市、饭店等一应俱全,附近还有好几处公交车站,生活和出行都很便利。进入一道铁门,便是乔治家所在的“小区”。他住在一幢5层公寓楼的顶层,门口有个可远观城镇景色的平台,晾晒的衣物在风中轻轻摆动。掀开门帘是10平方米左右的客厅,铺着地毯,淡黄色的壁纸、紫色窗帘、崭新的沙发巾,客厅有电视和书架,桌上还有给记者准备的两大瓶饮料,10个月大的女儿正在里面的卧室酣睡。乔治的家干净整洁、有水有电,在当地算得上是中上等水平。

在肯尼亚,除了医生、律师等少数高收入群体之外,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大约两三千元人民币。乔治没有透露他在中国公司的具体收入,他现在住所的房租是120美元/月(约合864元人民币),乔治的收入不仅能覆盖全家人的日常支出,还有结余。

乔治先前在一家当地企业工作了3年,2021年跳槽到现在这家中国公司,负责设备运营和维护。“在这里工作,不仅收入更高,还可以提升职业技能。”乔治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如果在工作中犯了错,领导和同事会想办法教我如何改进,他们是在培养我。”

乔治很快掌握了技术,并学会如何系统性地工作,心中的梦想也在慢慢发酵——他希望在35岁到40岁之间开一家自己的公司,把在中国公司收获的知识分享给当地人,大家齐心协力,帮助肯尼亚乃至非洲其他国家发展。

出了乔治家步行几分钟,一座带“门禁”的“小区”就是牛顿家,两室一厅,设有独卫,房租120美元/月。牛顿告诉记者,以前家里穷,有人生病都是公司帮他付账。受中国同事影响,他开始有财务规划,生活逐渐改善。平时工作是“早8晚5”,但他不抗拒加班,因为“More work, more money(多劳多得)”。

牛顿迄今为止还没去过中国。他喜欢在网上追踪关于中国的动向。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都让他着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蒙内铁路通车后,牛顿立刻去体验,他用“舒适”“便捷”形容这趟列车之旅。

牛顿和乔治有同样的梦想,他告诉记者,在中国公司工作更像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掌握了先进技术,也积累了实践经验。他计划40岁前开一家工程机械类的公司,帮助更多非洲年轻人参与到中非合作当中,用双手改变自己的生活,也改变国家的命运。

每个人都想去中国

“乔治和牛顿”的故事让周围人羡慕不已,在许多非洲年轻人看来,在中国公司工作不仅意味着稳定的高收入,更代表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光明未来。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英文全称:Africa Tech Challenge,简称ATC)如一把开启未来的钥匙,获胜者人人都能成为“乔治和牛顿”。

ATC是由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国际”)策划、发起的海外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特点是“先培训,后比赛”,选手在参赛过程中锤炼技能,绝大部分都能在赛后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及稳定收入。优秀学员有机会获得实习或就业,表现突出的话还能获得全额奖学金去中国留学。

中航国际职业教育部高级项目经理黄旭琛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2014年举办的首届ATC仅面向肯尼亚,受到肯尼亚及非洲各国政府等各界好评。为让更多非洲青年从中受益,ATC参赛国家范围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已有来自非洲10个国家的1292人次接受ATC技能培训及比赛,其中18人获得中航国际资助的中国留学机会,29岁的非洲小伙基普拉加特·肯尼思就是“幸运儿”之一。

“5月8日我来到了中国!”命运的齿轮在这一天转动,肯尼思和另外6名同伴一起从遥远的非洲来到位于杭州的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未来三年半的时间里,他们将在这里深造。肯尼思的专业是智能制造,学成之后将成为一名工程师。

肯尼思的家乡是肯尼亚北部一座名为埃尔多雷特的小城,距离首都内罗毕大约350公里,那里海拔超过2000米,适合运动员练习提升心肺功能,诞生过数十位世界级长跑冠军,是当地家喻户晓的“长跑之乡”。

“我不喜欢长跑,我从小痴迷于机械,长大想当工程师。”肯尼思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家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条件不算好,小时候也不敢跟别人说我的梦想。ATC是我实现梦想的唯一机会。”

“全非洲的年轻人都想赢!每个人都想去中国!”肯尼思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首届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于2014年在肯尼亚举行,活动大受好评。他参加了2015年的比赛,没想到竞争比想象中还激烈,他很快铩羽而归。

肯尼思总结经验教训,投入所有精力潜心为第二年的比赛做准备,终于在2016年的比赛中一举夺冠。他先是在一家肯尼亚的中资企业担任助理工程师,今年获得奖学金来华留学。

“这让我成为全村的骄傲,家人为我感到自豪!”肯尼思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当地人看来,来到中国,意味着拥有更好的未来。他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也要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肯尼思非常珍惜在中国的每分每秒,暑假期间他和同学们参观了中国丝绸博物馆,其他时间不是在学习专业课,就是在学习中文。

“中国并不弱!”肯尼思说,“在高新科技和机械制造方面,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可以在中国学习到大型机械设备从设计到制造的整个过程。3个月来,几乎每一天我都能切身感受到中国发生的变化。”学习之余,肯尼思迫不及待地访问了深圳,亲身感受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创新与活力。肯尼思说,在中国学成之后,他将回到肯尼亚,用在中国掌握的知识建设自己的家乡。

“大家都想赢”

“嗡嗡嗡”……循着机械设备传来的轰鸣声,《环球时报》记者走进肯尼亚科技大学校园里的一处实习车间,里面摆满数控机床等设备,上面贴着不同国家的国旗。来自肯尼亚、科特迪瓦、埃及、加蓬、加纳、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9国的83支队伍、332名师生正在紧锣密鼓地练习,为第八届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做准备。

黄旭琛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ATC赛项涉及机械加工、土木工程、手机APP开发等工业化发展所需的行业领域,通过大量实操培训,培养受过职业和技术技能培训的产业工人,支持肯尼亚及非洲的工业化发展。本届ATC于7月24日开幕,选手经过了为期5周的培训后进行比赛。比赛期间还安排了工厂参观、专家互动讲座、集体生日会、中国文化体验等,开拓选手视野,促进中非人文交流。

偌大的车间里,一名身着工装、戴着护目镜,绑着马尾辫的女生格外引人注意,待她练习告一段落,《环球时报》记者和她攀谈起来。眼前这名女生是乌干达代表队的选手阿利科特·菲丝,年仅23岁却很有想法。

“大家都想赢!”菲丝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表现优秀的选手可以去中国留学,还能被中国公司录用,一想到这个,我们所有人的热情都被激发出来!就算没有取得好成绩,至少还能接受免费培训。中国老师经验丰富、热情耐心,他们的指导有助于我们掌握技术。以比赛为契机,精进业务、开拓眼界,这一机会千载难逢。”

菲丝说,放眼整个非洲,很多年轻人根本找不到工作。在乌干达,她亲眼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参与到当地建设中。工程多、体量大,促进了当地的就业,也意味着未来需要更多优质劳动力。“这样还可以避免年轻人无事可做,解决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今年40岁的伊泰是津巴布韦代表队的指导老师,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中国有世界领先的生产能力,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非洲乃至世界。津巴布韦和中国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交往更加密切,双方都从中受益匪浅。伊泰称,“与欧美等西方公司相比,中国公司与津巴布韦人民建立起更为深厚的兄弟情谊。我们非常重视这一点,如果我的学生能幸运地去中国留学甚至在中国公司工作,我会感到无比自豪!”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深度参与非洲职业教育项目,该校教师梁振威今年7月专程到肯尼亚为本届参赛选手培训,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非洲年轻人很努力,每天一早就开始练习,课前主动向老师提问,他们太知道这样的机会有多难得。”

梁振威称,那些最终没能去成中国、没能在中企找到工作的选手,很多人通过参加培训也能成为行业佼佼者。往届选手逐渐成长为所在国家的带队教师,以点带面帮助当地培养了更多人才,促进非洲各国工业化进程,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形成良性循环。

从招工广告到鲁班工坊

同样的良性循环也在埃塞俄比亚展开。埃塞联邦职业技术培训学院位于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东北部,《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当日,当地高中生刚刚在这里结束高考,热情高亢的欢呼声响彻云端,鲁班工坊就坐落在这里。

虽然是暑期,记者刚踏进鲁班工坊,就看到两名埃塞学生正在操作台上练习。他们是尤纳斯·阿姆萨鲁和卡尔基丹,22岁的他们是鲁班工坊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即将在一家中国企业开始工作。

埃塞俄比亚职业技术孔子学院院长、鲁班工坊教师江绛早在2011年就来到这里,见证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埃塞俄比亚发展的全过程。江绛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鲁班工坊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埃塞联邦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共同建立,于2021年4月揭牌启运,被非盟总部确立为面向整个非洲国家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训中心。

尤纳斯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们是埃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工业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学校设有可编程控制器、机电一体化等课程,但在鲁班工坊落成前,没有充足的实训设备,只能单纯了解理论,得不到实践训练。大三那年,尤纳斯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在鲁班工坊学习,基本是晚上6时至9时,终于把黑板上的知识融入到实际。

采访当天,埃塞俄比亚多乐食品有限公司CEO薛光刚好向鲁班工坊送来感谢信,他告诉记者,该公司今年直接招聘了尤纳斯、卡尔基丹等在内的7名学生。这些学生自身素质很高,学过自动化控制,工厂里的全自动生产线很快就能上手。再熟悉一下生产流程的话,可以带班管理20至30名当地员工。

薛光说,过去中国企业招工主要靠“贴广告”,招进去的一些当地员工不符合岗位要求,流动性大,很难管理。鲁班工坊培养的学生除了技术之外,有的学会了中文,也更容易理解中国公司的思路。他表示,聘用经过鲁班工坊培养的当地人才至少可以提升30%的工作效率,公司也希望和鲁班工坊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企业已累计为非洲创造数百万个就业岗位。江绛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无论是中资企业还是当地企业,随着埃塞俄比亚的产业升级,工业自动化水平提升,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鲁班工坊有效填补了这块空白。

中国非洲研究院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杨宝荣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非合作发生很大变化。过去更多是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建设迫切需要的民生应急项目,算是“零敲碎打”,而“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非合作是规模化、体系化的,中国可以完整输出贯通上中下游的产业链,在顶层设计、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人才培养等领域形成一个整体,立足于非洲的实际情况,成规模、成体系地按照非洲国家的阶段性发展特征进行布局。

杨宝荣说,非洲年轻人见证了中国的技术进步、认可了中国的发展理念,虽说“授人以渔”教会的只是个人,但只要这些人回到群体中,展示和传播新技术,自然会带动更多人参与到高速发展中来。

对于非洲年轻人心中燃起的梦想,杨宝荣称,年轻人强烈的参与感说明非洲已经启动产业升级,经济有了活力。如果非洲没有取得工业化发展,没有就业机会,非洲年轻人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也无从谈起。正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有了产业对接的机会,更多年轻人燃起梦想,有了创造美好生活的意愿。

一个下着雨的清晨,《环球时报》记者走出亚的斯亚贝巴博莱机场,沿途见到许多青年男子拥在街头,翘首盼望。当地司机乔西告诉我们,“他们是在等待工作。”据了解,他们的日结工资每天约为500比尔(约合65元人民币)。乔西是航空航天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梦想成为一名航天工程师,但当地缺乏相关产业,在中企当一名专职司机是他眼下最好的选择。

《环球时报》记者不禁想到,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合作不断深入,下一个10年,如果有机会重返埃塞俄比亚,也许清晨街头的人群真的是在赶公交车上班,也许埃塞俄比亚真的有了航天工业,乔西也实现了他的梦想。

来源:环球时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