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记者樊宇)自2013年9月29日中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运行以来,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已走过十个年头。十年间,自贸试验区实现了从“1”到“21”的扩容,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和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印证着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胸怀。
十年来,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从上海起步,不断发展,形成了拥有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雁阵”,构建起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格局。从推出全国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到上线全国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从创设第一批自由贸易账户,到设立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医院、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制造企业,自贸试验区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众多“第一”,一批批制度创新的成果如种子一般播撒到全国。
2021年2月19日,在位于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一艘满载集装箱的货轮驶出港口(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进刚 摄)
这里是中国改革“试验田”,也是开放之窗。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大棋局持续推进。伴随着自贸区先试先行成果不断落地,中国开放之路越走越宽。2013年以来,自贸试验区版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经过7次缩减,从最初的190项减少到如今的27项,制造业条目已经归零,服务业开放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2021年,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出台,更好推动以服务为载体的技术、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资源自由便利流动。十年自贸区建设的实践用稳定的政策和扎实的成果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未来,中国将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围绕提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水平,提升市场准入水平,提升改革系统集成、协同创新水平这“三大提升”,全面推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根据国务院6月印发的文件,将率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等5个具备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相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俄罗斯最大国有商业银行俄罗斯储蓄银行董事会主席格尔曼·格列夫说,在部分国家保护主义抬头、推动“脱钩断链”阻碍世界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中国持续推动高水平开放对全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是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作为制度型开放的先行者,自贸试验区吸引全球生产要素的资源聚合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中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自贸试验区围绕各自战略定位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差别化探索,培育了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增强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以“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等六大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天津自贸试验区聚力发展融资租赁产业,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浙江自贸试验区集聚油气企业上万家,保税燃料油加注规模居全球第五;湖北自贸试验区聚集光电子信息企业超过1.6万家,成为中国光通信领域最大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江苏自贸试验区集聚各类生物医药企业4000多家,年产值超过4000亿元……这些探索均指向一个目标,就是构建起与国际规则有机衔接,更加开放、公平、高效的市场经济体系。世界自由区组织首席执行官萨米尔·哈莫尼说,自贸试验区、自贸港在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彰显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
2020年2月16日,滚装货船“劳拉”轮驶入海口秀英港(无人机照片)。这是海南自贸区政策实施后的首艘汽车外贸船。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这里是全球企业在华投资兴业的沃土。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十年,恰好对应着很多国际企业在华发展的“黄金十年”。在自贸试验区这片沃土上,外资企业见证了最初的试点改革创新到今天的制度集成创新,感受到了中国经济澎湃的发展动力,也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跨境人民币资金流通更便利了!”不少企业对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方案的“量体裁衣”表达了欣喜。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不仅让企业降低成本,也推动了各类要素更加自由便捷流动。从2019年1月开工,到2022年8月第100万辆整车下线,再到今年9月第200万辆整车下线,优质的营商环境让落户上海自贸区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屡次刷新效率纪录。今年上半年,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占全国18.4%的外商投资和18.6%的进出口贸易。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里将政策机遇、开放机遇转化为发展机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科尔曼表示,自贸试验区促进了投资、创新与竞争。
十年磨一剑。中国自贸区建设从一枝独秀到不断壮大的“雁阵”,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开放则兴、封闭则衰。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继续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既有利于自身,也惠及世界。
来源: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