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109:30星期五申请收录标签云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江西日报连版报道:从神山到石门 江西乡村振兴微观察

新闻聚焦admin2023-12-21277

引言

2016年2月2日,2019年5月20日,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井冈山市茅坪乡(现为茅坪镇)神山村、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考察,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深刻在乡亲们的心里,激励着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之际,11月7日至18日,本报派出全媒体记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深入这三个村进行蹲点采访,记录村里的变化和乡亲们所经历的时代变迁,在一个个热腾腾的故事里,捕捉时代脉动,探析江西脱贫攻坚和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风起神山

初冬时节,井冈山峰峦叠嶂,云雾缭绕。记者驱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来到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这个曾踏访数次的小村庄,让人眼前一亮——醒目的进村门楼,气派的红色书房,崭新的振兴学院、思源餐厅,富有个性的蛋屋、三角屋民宿……“神山,时髦、神气!”记者不禁惊叹。

“那可不!”站在一旁的神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展阳马上接话,“我们专门外出‘取经’了呢!”说完,他的脸上露出兴奋,更加坚定,脚下的路,走对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神山村人,彭展阳对村子从前的窘境记忆深刻——这里曾一度是贫困村,人均只有几分冷浆田,种粮亩产低,村民只能靠山上的毛竹维持生计。那时,村子与外界的联系仅靠一条羊肠小道,村民卖竹筷要一担一担挑出去,每趟几千双竹筷,几公里的山路显得格外漫长……

改变,从2016年开始。山多田少,村里因地制宜,成立了合作社,在山上种起了黄桃、茶叶等作物。村民当上股东、领到分红,在合作社干活还有工资。

村民彭夏英开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并带动村里农家乐发展到18家;村民左香云开发的竹筒酒,注册了“神山竹”商标,销往全国……

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2017年2月,井冈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同时,神山村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典型。曾经在竹海“刨食”的神山村人,开始奔跑在小康的道路上。

从砂石路到柏油路,从羊肠小道到康庄大道,路的改善,是神山村蝶变的生动注脚。然而,变化的不只是看得见的道路,还有谋划发展的思路。

4年前,神山村黄桃基地果实迎来丰收。得知在深圳打拼了10年的村民李石龙回乡从事电商,时任驻村第一书记兰树荣找到他:“石龙啊,你出去闯过,又懂电商,能不能……”

他怎会不明白兰树荣的心思——黄桃鲜果不易保存,多一个销售渠道就多一条路子,村民们都盼着卖出果子领分红呢,总不能给大家泼冷水吧?思虑再三,李石龙决定把黄桃作为自己的电商主销产品,还专程到省城参加电商培训。近两年,他每年通过电商平台帮村里卖出近万斤黄桃。

来来往往的游客多了,一些村民便在家门口做起了买卖,变着花样揽客。有卖果干的,有开民宿的,有打糍粑的……

刚尝到甜头那会儿,村民一看到游客进村,就开始争抢客源。“这可不行!”村干部思谋着,得让大家都有钱赚,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

膀子甩开了,步子才能迈大。几年前,神山村两委干部头一回出省“取经”,当看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引进了不少经营主体搞旅游,每年村集体收入好几百万元,村民在家就能分红,大家都心动了。回来后便决定,神山村也要引进公司发展旅游,不能再走原来的老路子!

有村民不乐意了:“我们这个小山坳,好不容易吃上了‘旅游饭’,关起门来自己吃不好吗?”

“搞旅游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配套设施、管理水平、专业人才,样样都得跟上啊!”村干部给大家分析道,“旅游公司有办法、会吆喝、善管理,我们‘借船出海’,不比关起门来自己折腾强?”村民们听了,虽然心里没底,但又觉得这是个机会。

2021年底,村里引进吉安市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红色研学、特色民宿等多种业态。神山村的旅游档次,一下子提升了不少。

过去,村里一碰到大型接待就“捉襟见肘”,场地设施都跟不上。现在,振兴学院一次性可容纳100多人开会培训,有20多间客房,配套的思源餐厅最多可同时接待400人用餐。

今年夏天,由引进的公司打造的三角屋民宿经常爆满,这让村民们很受触动。村民李宗吾寻思着改善一下自家民宿的条件,在5个房间齐刷刷装上了空调;一些开农家乐的村民也陆续推出新菜品。

“有公司来投资,村子旅游就会更旺,大家致富机会就更多。”村民李石龙眼光更长远了。村里建三角屋民宿,选址在他家屋后,为了全力支持,他砍掉了自家几棵果树,清理了一大块菜地。“牺牲点眼前利益不算什么。”正如他所预见的,从外面引进公司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为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现在,周边一些村子旅游也火起来了,我们神山村更不能落后。”采访中,记者感受到村民们身上“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拼劲。

▲风光旖旎的神山村。摄影丨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洪子波

村民罗林辉干劲更足了!今年除了改造家里两层楼的民宿,还把土特产店面积扩大了一倍。“尝试才会有出路,努力才会成功。”他在自己的微信个性签名中写道。

村民彭德良更有底气了!过去帮村里的合作社卖茶叶,和游客说句话都脸红,现在一见到游客来,就主动泡上茶,落落大方地推介茶叶。生意最火爆时,一天营业额2万元都打不住。

…………

风已起,路正长。神山村人昂扬奋进的足音,正激荡在五百里井冈。

潭头昂头

村美、业兴、人心齐,这是人们对乡村的美好期待。

在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这份美好期待正成为现实。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潭头村,感受这片土地的勃勃生机。

红军烈士后代、退伍军人孙观发家,是记者此行的第一站。刚接待完一批游客的孙观发,笑盈盈地朝我们走来,热情地迎我们进屋。

“‘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这句顺口溜讲的就是我们村从前的模样。现在不一样了,路好走了,大棚建起来了,产业也搞起来了,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谈及现在的幸福生活,曾经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的孙观发,眼里闪着光。

2007年,孙观发的老伴患上重病,巨额治疗费让本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当时,女儿在外地上学,连学费都是东拼西凑筹来的。用孙观发的话说,以前的日子是一天天熬过来的。

如今,摆脱贫困的孙观发摇身一变成为于都县潭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讲解员,用自身经历向来来往往的游客讲述潭头村的变化,从脱贫摘帽,到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考察,再到村里的蓬勃发展,话里话外透着自豪。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孙观发将自家二楼的闲置房间收拾出来,办起了民宿,旺季的时候,几乎天天爆满。

同样红火的还有村民温秀珍家的糕点坊。和着浓郁的芝麻香气,温秀珍小心翼翼地将刚出炉的麻饼码放整齐。她从一块小小的麻饼说起自家的创业故事。在她看来,“小家”的红火离不开潭头村这个“大家”的发展。早年间,温秀珍和丈夫在镇里做糕点生意,生意一直平平淡淡。这几年,潭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气越来越旺,夫妻俩合计了下,干脆将小店搬回村里。因制作的糕点皮薄馅多、外酥里软、甜而不腻,大家口口相传,销售渠道渐渐打开,回头客也越来越多。头脑灵光的温秀珍还细心地收集顾客对糕点的意见,对糕点配方进行调整。

“我们村在十里八乡可出名啦”“我们村不比城里差”……一路走来,记者发现,村民们以自己是潭头村人为傲,对潭头村这个“大家”极为珍视。那么,潭头村是如何发展的?村委会副主任刘锦华直言,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关键。

富硒产业,就是潭头村发展的“王牌”。潭头村拥有富硒土壤3000余亩,依托得天独厚的富硒土壤资源,着力打造富硒蔬菜、富硒大米、富硒脐橙等优质农产品,让土地“流金淌银”。村里拿到了3个富硒产品认证,还注册了“潭头”商标,同样的稻米,以前卖3元多一斤,现在的价格是以前的2倍多。

有了特色产业,如何积极延伸和拓展产业链,不断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潭头村努力探索着。

从种子变粮食,从田间到餐桌,一粒富硒大米成长的故事就是鲜活的例证。村里的育秧工厂吸引了记者。育秧是水稻种植过程中最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人工育秧,耗时耗力。有了育秧工厂,种粮更省劲了。不只是育秧,连稻谷成熟后的加工工序,潭头村也在深思谋划。

振兴之道,潭头村越走越宽,还将眼光投向了农旅融合。

“农餐一体”的孜和院,是潭头村迈出农旅融合的第一步。这座白墙灰瓦的中式小院,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2019年,为满足村里旅游餐饮需要,于都县潭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祠堂里建起了富硒食堂。随着游客数量增加,该公司新建了一个更大的富硒食堂,取名为孜和院。今年以来,孜和院营业额达480多万元。

“现在各地劳动教育实践和乡村研学旅游很红火,潭头村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们要做好准备,争取年年有新变化。”田园风光美如画,刘锦华又开始谋划起另一个农旅融合项目。

一手抓产业,一手聚人心。记者采访时,村里恰巧在召开志愿服务队成立暨动员大会。梓山镇党委书记郭清峰深情地向村民们回顾潭头村祖祖辈辈互帮互助的历史,“最温暖人心的不是钱,是善举。”话音刚落,台下村民掌声不断。理发志愿服务队、“跑个腿”志愿服务队、暖心陪伴志愿服务队……11支志愿服务队像一粒粒向善的种子,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村民们郑重地在志愿者注册登记表上勾选拟参加的志愿服务项目。“村里人就像是家人,家人就要相亲相爱。”村妇联主席、暖心陪伴志愿服务队政治辅导员刘腊英说。

▲成片的潭头村蔬菜大棚。摄影丨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史港泽

美好的田园生活,或许就是潭头村现在这个模样。

这勃勃生机漾在村民心里,淌在富硒产业里,沁在和谐乡风里。

迎着朝阳,映着晚霞,镌刻在村子中心位置红旗造型雕塑上的这一句话格外醒目——“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潭头,昂头!

绿动石门

“你看,枝头那簇樱花,还开着呢,这是要迎接远方的来客啊!”11月初,记者顺着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村民理事会成员俞旺金所指的方向,漫步于村民们口中的樱花大道,左侧马头墙上、花格窗旁,鸟儿喧噪起来;右侧滩地上、山脚下,茶树层层叠叠。步履所至,饶河岸边,只见一湾碧水衔接着月亮湾与石门自然村,互相映照。

来石门之前,记者好奇,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蓝冠噪鹛,为何会选择栖息在与村落仅一水之隔的月亮湾?

漫步古树下,深呼吸,听虫鸣;穿过观鸟亭,兀立木桥上,但见三三两两鲦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也许这就是蓝冠噪鹛的选择,岂止是一木一水?

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石门自然村考察。这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村落吸引了更多的目光,从各地来的游客,穿行在古宅前、大树下、小巷中,流连忘返于白墙黛瓦、绿水青山之间。

石门火了!村里平时每天接待游客3000多人次,周末游客达近万人次。

▲古朴自然的石门自然村。摄影丨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劼

一拨又一拨游客来了,在小巷里、村道旁、家门口摆摊的村民也多了起来,干货、水果、油炸食品等种类丰富。

俞旺金和其他村民理事会成员商议:摊子可以摆,但不能乱摆。

随后,村里立即请木匠潘发来加班加点赶制了一批售货棚架,并确定了19个固定摊位摆放点。

立冬前夜,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热闹非凡,村民从家里赶来,你一言我一语,笑着、聊着、争着,经过两个小时把摆摊的规矩立了下来:抽中摊位者如果7天内没有出摊,则视为放弃;大家约定不能在摊位上烧烤煎炸。

通过抓阄获得摊位的俞秋兰,拿出了家里的葛根粉、毛豆、红薯干、干辣椒,摆出两天就销售一空;前两个月就开始练摊的吴丹凤,这次获得摊位后,摆出了苦槠豆腐、梅干菜、皇菊、绿茶,如今一天的营业额相当于以前两天。

抽中摊位者按规矩办事,没有抽中者也没有怨言。前些日子,还在路边炸“油墩子”的程成凤,也自觉歇业了。俞旺金说:“这次约定摆摊的规矩,就是为了不让露天烧烤煎炸产生的油烟污染环境。”

摆摊的、经营农家乐和民宿的村民,心里头也是明明白白的,他们吆喝的底气是什么。

村头开门迎客的林阳民宿,王土英接了一拨又一拨游客,有时加上婆婆、小姑子也忙不过来,她说:“游客都是冲着好生态来的,人多了,生意自然会更好。”

一名北京游客与村尾小妹农家菜馆“90后”主厨曾梦思约定:等她家民宿营业后,就来住一个星期,吃石门的农家菜,呼吸月亮湾的空气,与蓝冠噪鹛为邻。

与其说,与蓝冠噪鹛为邻,倒不如说,是蓝冠噪鹛择邻而居,“落户”在哪儿,心里有数着呐。

这个“数”,就是老石门人。月亮湾上的树木其实是村里的“水口林”,遭遇特大洪水时,每当部分“水口林”被大水冲掉后,村民都有补种树木的传统,有枫杨、樟树、苦槠、乌桕等,经年累月,也就形成了月亮湾那一抹绿,这就是蓝冠噪鹛的家园。那时,老一辈石门人还清楚地记得,有一种蓝冠、黄喉、黑脸、黄腹、褐腰的鸟,经常落在庭院里嬉戏。

这个“数”,就是今天的石门人。每年4月,蓝冠噪鹛如约造访石门村,觅食、求偶、营巢繁殖。村民会自发组建护鸟队,前些年有俞观松、俞新元两位老人轮流巡护,随着老人先后去世,今年,俞旺金又接过巡护的接力棒。早年还是乡村教师的俞旺金就发起了“小手拉大手”的护鸟行动,他经常带着孩子们来到“水口林”,介绍植被生长的知识,观察鸟类的行为。如今,孩子们已经成为蓝冠噪鹛的“忠实粉丝”和守护者。今年10月,俞旺金被第十届中(国)法(国)环境月系列重要活动蓝冠噪鹛科研交流会暨婺源观鸟赛组委会聘为“护鸟大使”。

这个“数”,也是新石门人。2017年6月,野生动物摄影师、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自然遗产与生态保护研究室主任杨海明跟随“鸟友”来到婺源。那时,蓝冠噪鹛栖息地因洪水遭到破坏,憨厚纯朴的石门人延续前人种树传统,杨海明深受感动便留了下来。近些年,他多次带着村民参加中国鸟类学大会,组织景德镇学院学生开展保护蓝冠噪鹛的社会实践活动。杨海明说:“我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外界认识石门,让世人了解蓝冠噪鹛的魅力。”

“走出村,我才知道,蓝冠噪鹛在国内外是如此珍稀。”今年参加第十七届中国鸟类学大会的石门自然村村民小组长郑进元说,村里已经建有蓝冠噪鹛科普馆,未来还将有蓝冠噪鹛乡村图书馆……

是的,一个村与一只鸟的故事就这样接续上演,蓝冠噪鹛为石门村的生态“代言”,村民也将世世代代守护好这张生态名片。

策划:朱力胡萍叶涛邵平

采写:陈化先齐美煜钟珊珊

手绘:方曦

制作:刘婧媛熊祖颐

版面编辑:袁华 舒艳秋

制图:赵一越

编辑:刘婧媛 李思成

复审:胡麟兰

审签:邱虎

来源:江西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