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最暖年呢,怎么寒潮一来这么冷?” 前阵子的冷冻感让许多人颇为疑惑。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此前的预测,今年冬季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那为何如今这么冷?
全球变暖了?为什么冷空气还那么强?
今年秋季全国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预测结果也显示今年冬季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怎么看都跟最近这寒潮相矛盾?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们谈及某年或某个月份偏暖,不是通过单次天气事件来定的,而是通过对比整段时间的气温平均值,是否显著高于或低于历史同期来确定。例如,今年秋季11月3-7日,我国大部地区出现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这个时段内气温断崖式降低,比历史同期低了不少,但如果计算整个秋季的平均气温发现是1961年以来最高,所以是“最暖的秋季”。
然后,不是说全球变暖了么?为什么秋冬的冷空气还那么强?
赤道与极地之间存在巨大温差,这种差异促使极圈外围形成了一圈强劲的西风,环绕在极地周围,它被称之为西风急流。西风急流就像“围栏”一样,约束着极地的冷空气。稳定的极涡被强大的西风急流限制在北极地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增温速度是全球的2-3倍。北极地区增温,与中低纬度气温差减弱,难以维持强大的西风急流,极涡内的冷空气变得“躁动不安”,更容易分裂南下。北极来的冷空气,其温度远远低于我们生活的中低纬度地区,由此便形成如下图般的故事线,多次出现的寒潮天气让我们感到“冷冷冷”。
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厄尔尼诺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总体偏暖,但阶段性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也就是说冷暖起伏比较明显。但是冷空气过程强度不仅仅受厄尔尼诺影响,也与北极涡旋的分裂和中高纬西风带的扰动也有很大关系。
另一方面,厄尔尼诺激发的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将热带水汽向我国大陆地区输送,因此来自中高纬的寒潮过程配合来自低纬的丰沛水汽条件,导致我国中东部出现较大范围的降雪过程。此外,地面积雪造成的晴空反照率增加也使得后期回温较慢。
中国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虽然增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极端寒潮强度并未减弱,强冷空气或寒潮影响范围增大。例如:2020年2月14-17日,全国型寒潮过程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出现8~12℃的降温,局地降温18℃以上;东北、华北东部、黄淮等地出现降雪(雨)天气,吉林省有7站最大积雪深度超过40厘米;广东、广西等地出现大雨或暴雨,多省出现冰雹、大风、雷电、道路结冰等灾害性天气。2016年1月20-25日,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全国过程降温超过6℃面积达到786万平方公里, 529县市过程降温超过12℃,16县市超过18℃;23站连续降温幅度突破历史极值,67县市日最低气温突破历史极值;25日,广州出现建国以来首场降雪。
2024年1-2月气温预计接近常年,但冷暖起伏明显
国家气候中心对于后冬(2024年1-2月)的气候预测,东亚冬季风强度总体偏弱,除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北部、西藏大部、青海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我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但冷暖起伏明显,或再次经历气温“过山车”。后冬我国中东部降水偏多,全国其余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冷空气活动较为活跃,北方地区可能再次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过程,江南、西南地区东部等地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在冷空气间歇期,大气扩散条件转差,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和长三角等地或出现雾和霾。
专家:2024年或成为“最热一年”
对于这次这次大范围降温,尤其是12月份最强寒潮已经结束。冷空气是冬季的主要天气过程,近期,在内蒙古东部、东北中部和北部等地区还会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有4℃到6℃左右的降温,部分地区会出现小到中雪。所以,整个回温是开始了,但部分地区还会受到冷空气的影响。
对于最近的气候异常情况,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在央视新闻直播连线时称:“12月份,总的温度变化就是跷跷板、过山车一样。在12月3日到13日左右是异常的暖,接下来14日到23日左右是异常的冷。经过这暖冷的转换以后,即将又迎来了一个比历史同期可能要偏暖的时期,所以12月份的气温是非常异常。”
对于明年的气候情况预估,周兵表示,2024年有可能是更热的一年,也可能是极端天气更加频繁、强大的一年。
12月14日,济南突降大雪。来自山东艺术学院雕塑系的6名学生,在课后拿起泥塑刀跑向操场,耗时4个多小时创作了山艺版的“维纳斯”雪雕。
频发的极端天气,该如何应对?
12月25日,山西大同,最低气温为零下20摄氏度,保供暖是现在这座城市的大事儿。在河南,持续的低温天气,让河南经历了1961年以来最冷的12月中旬。在山东烟台和威海,近期暴雪,也让两座城市的积雪深度,突破了历史极值。此次低温天气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城市在怎样应对?
今年以来,极端天气现象不算少。除了此轮创纪录的低温天气,今年夏天,华北地区也经历了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过程,引发了不小的自然灾害。灾害之后,应急管理部、水利部等相关部门,对长期的防洪防涝相关工作做了部署,国家层面也加大对建设防灾减灾体系的资金支持。
《听雪赏泉》2023年12月14日,山东省济南趵突泉银装素裹、泉水喷涌、云雾润蒸,踏雪而来的众多游客在泉池边拍照留念,尽享雪沐趵突的美景。王建国摄
对此,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院长袁宏永在直播连线时称:“首先,科学研究上,要去研究极端灾害天气发生、包括引发次生衍生灾害的规律,它在什么时候会发生,发生以后对整个城市社会的影响,最严重的节点和社会不可承受的灾害链,是什么样一种形式表现出来,这在科学上要去做研究和准备。其次,在行动上,要提高城市和社会的韧性,要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提高抢险救援能力,提高城市和社会的灾后恢复能力。这三个能力的建设和预判能力的提高,将来就可以对我们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好准备。”
(海报新闻编辑 陈凤祁 综合国家气候中心、央视网、北京日报客户端、海报新闻等)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