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中东那些事儿,我们走进阿富汗的千年名城——赫拉特,寻找现存的传统手工艺。
总台记者 李霜溪:古城赫拉特是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今天的中东那些事儿带您一起走进赫拉特,看看这里保留的传统手工艺。
在赫拉特古堡文化中心旁边,有一座不起眼甚至有些简陋的小房子,这就是赫拉特最有名的手工玻璃工作室。艺术传承人古拉姆萨希不到10岁就开始学习制作手工玻璃。
手工玻璃制作者 古拉姆萨希:我从事这门艺术大约有40多年。你在外面看到的玻璃,你看到的任何设计,我们都能用这些玻璃制作它们。
在有玻璃烧制计划的日子里,他凌晨4点就会来到工作室点燃土窑,给石英预热,然后再等待4小时,大约早晨8点钟石英全部融化,他正式开始手工玻璃器皿的制作。通过这个土窑,他每天大约可以制作50到70个手工玻璃器皿。
总台记者 李霜溪: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土窑是古拉姆萨希先生亲手建的,前面这部分里面装的是经高温融化的石英,后面的部分用于玻璃的保温。
古拉姆萨希用中间空心的钢管从土窑中粘出一块融化的石英,通过空心钢管向融化的石英吹气,配合上下翻舞的手上动作,将器皿塑造为不同的形状。暴露在空气中的石英会快速冷却,留给古拉姆萨希创作的时间并不多,他要在石英完全冷却前完成玻璃器皿的装饰工作,再等玻璃冷却后进行染色,蓝色的玻璃器皿最受赫拉特的民众喜欢。
手工玻璃制作者 古拉姆萨希:蓝色的器皿做得很多,因为这是赫拉特的颜色。我们也在制作其他颜色的器皿,但人们还是最喜欢蓝色,这种颜色来自铜,是无害的、天然的。
古拉姆萨希是赫拉特仅存的手工玻璃工匠,但他们面临很多困境。尽管土窑建在旅游景区,但由于整个城市的游客都不多,几乎没人光顾这座土窑,目前甚至烧窑的柴火成本都令他头疼。
手工玻璃制作者 古拉姆萨希:我们有很多麻烦,其中之一是我们的城市没有游客,我们制作的器皿没有外国人购买。它不能出口,我们有这些困难。阿富汗人面临很多困难,特别是那些不被重视、得不到帮助的艺术家。我们为了烧窑买木头,一天从早到晚就要花8000至10000阿尼(约合人民币783元到979元)。
在制作玻璃时,古拉姆萨希喜欢听传统音乐,他坐在这个烟雾缭绕的小屋中仿佛与世隔绝,唯独专注于烧红的石英。小屋内通风很差,熏得人几乎睁不开眼,但古拉姆萨希并不在意,他热爱玻璃制作。
古拉姆萨希的孩子也像他一样,从小就在土窑边帮忙,负责生火以及捡拾一些废弃的玻璃瓶并敲碎作为石英原料。古拉姆萨希希望艺术能够延续并发扬。
手工玻璃制作者 古拉姆萨希:这是我们的艺术,我为之工作了50年,我知道什么时候玻璃烧制成功。可以看出这个玻璃就好了,我要用钢管把它拿出来,这就是一个杯子好了。
由于条件有限,古拉姆萨只能制作一些简易的款式,这个地区辉煌时期的手工玻璃制品我们已无法看到,目前甚至这门手艺在阿富汗的传承也岌岌可危。连年的战火给当地的艺术行业带来毁灭性打击,处于同样困境的还有位于赫拉特的传统瓷砖制作工匠们。
传统瓷砖制作者 巴希尔:瓷砖制作艺术是一门具有800年历史的艺术,这是从长辈那里传承下来的。我的父亲在这里工作,我的兄弟在这里工作,现在我也在这里工作。除了这份工作,我不喜欢其他工作。我们想把新人带到这里学习这门艺术,这样这门艺术就能发挥作用。
在瓷砖修复工作室,每位工匠都有固定的位置,他们几乎都是从祖辈就开始与这些彩色的石头为伴。
无论是在古拉姆萨希的土窑还是巴希尔的工作室,身处其中都有一种安静的感觉,手工艺人们的专注力感染着周围的人。在数十年的战火中,赫拉特的手工艺人们凭借他们强大的韧性与坚持,传承着这些古老的艺术。
监制丨穆莉
记者丨李霜溪
统筹丨朱云翔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