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104:16星期五申请收录标签云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南非科学家:中非农业合作将实现双赢

新闻聚焦admin2024-03-04295

导读

第37届非洲联盟峰会日前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习近平主席向峰会致贺电。近年来,中非在农业科研攻关、种质交流、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展开合作,成果显著。中国在粮食安全、脱贫攻坚等方面的经验将为广大非洲国家提供参考与借鉴。非洲幅员辽阔,农业潜力巨大,中非农业合作前景广阔,双方应继续深化农业合作,保障双方粮食安全,实现双赢结果。

作者:菲利克斯·达帕雷·达科拉(Felix Dapare Dakora)

非洲科学院院士、前院长 南非茨瓦尼理工大学教授 2022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解决非洲14亿人的粮食问题一直是非洲联盟及其55个成员国的挑战。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2021年,有3亿多非洲人面临严重粮食问题,另有4.5亿人面临中度粮食问题。而粮食短缺又与贫困问题紧密相关。

中国的成功经验值得非洲学习借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也曾遭遇严重的粮食短缺,后来通过使用现代技术、种植高产作物品种,中国粮食产量从自给自足到绰绰有余,重新实现了粮食安全。中国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总面积的9%,但目前其粮食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0%;相比之下,非洲虽然有全球65%的未开垦土地,但将近30%的粮食必须从非洲以外进口。过高的购粮支出大大限制了非洲用于发展教育、国防、交通基础设施、卫生和科研等其他经济环节的财政资源。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粮食短缺到今天的粮食自给,中国的成功表明非洲可以通过合作向中国学习。迄今为止,中非农业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双方共享高产作物种质材料。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向9个非洲国家发放了1000多份绿色超级稻材料,其产量比非洲当地品种提高了20%以上;中非科研人员还合作进行芝麻育种,比非洲当地品种增产50%以上,以上成功案例令人振奋。

图片来源:新华社

非洲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合作也为中非农业合作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向非洲推广了包括“华南5号”木薯和“热研5号”柱花草在内的3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50多项新技术和20多种设备。“华南5号”木薯在非洲的平均单产为37.5吨/公顷,比当地品种高出4倍。因此可以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向非洲转让技术和种质方面功不可没。此外,广西农业科学院还为中铁五局集团在喀麦隆投资的木薯生产加工投建营一体化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当地农民减贫增收。

中国深知,要想在非洲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能力建设是关键。因此,中国在非洲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开展高端研究,其中包括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和埃及国家遥感空间科学局共同建立的“中埃农业绿色发展联合实验室”,开展遥感监测和水源高效利用的联合研究。此外,中国科学院还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建立了“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用于促进生物多样性研究。

在非洲农业研发能力建设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已为卢旺达、坦桑尼亚、毛里塔尼亚、安哥拉等非洲国家培训了153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2023年7月,来自38个非洲国家的276名博士生接受了技术培训。此外,中国每年还为非洲农业技术人员开办培训班,弥补作物育种与栽培、植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监测与防治、生物质能源、农业机械等方面的差距。

为加强中非农业合作,双方还成立了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通过合作研究、种质交流、联合能力建设、交流探讨等方式,促进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

图片来源:新华社

非洲幅员辽阔,农业生态大相径庭。为便于中非农业科技创新、科研和作物生产,非洲大陆可划分为若干主要作物生产区和消费区:在西非、中非到刚果(金)和莫桑比克一带开展木薯研究,在东部和南部非洲国家开展普通豆类研究,在莫桑比克和西非国家开展水稻和豇豆研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开展大豆、落花生和玉米研究等。如此一来,非盟地区以生产和消费某些作物著称的国家就可以积极参与中国的联合研究,开发技术提高作物产量。

现代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粮食产量,盈余的粮食可以在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在非洲国家之间进行贸易,或出口到中国,实现中非农业合作双赢,中国和非洲的粮食安全都可以得到保障。

中非农业合作框架下的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是南南合作的典范。绘制非洲各地普遍种植和消费农作物的农业生态图,并针对不同的农业生态开发新技术和高产品种,是双方在气候变化下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开端。

未来,中非应通过多种形式深化农业合作,充分挖掘非洲农业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Food security net"

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