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306:43星期四申请收录标签云 工具箱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详情页

如何学杭州⑥丨记者手记:学杭州,不能叶公好龙

新闻聚焦admin2025-04-0210

编者按:随着深度求索(DeepSeek)的爆火,杭州“六小龙”现象引发全国关注。很多地方纷纷反思。一时间,“为什么 ×× 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成为热门话题,各种前往杭州的考察、学习活动也频频见诸报端。

但,“六小龙”之所以是在杭州,其背后肯定有无法被轻易复制的内核。近日,海报新闻记者深入杭州蹲点采访,对话高新科技创业者、政府工作人员、大学教授、个体创业人员等数十人,希望通过一例例鲜活而又真实的故事,一窥其背后无法被轻易学到的“秘诀”。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陈洋洋 张珈玮 杭州报道

这个春天,杭州“六小龙”引发世界关注。

出圈的为什么是杭州?杭州到底有啥不一样?“六小龙”最火的那段时间,各地“向杭州学习”“我们为啥不行”的反思声响成一片。

那么,杭州有何独门秘籍?又该如何学杭州?

2025年3月14日,2025环梦AI智能机器人科普展在杭州开幕,观众与机器人现场互动。图源:视觉中国

年轻人为何偏爱这座城?

3年,净增40多万人,杭州正成为全国人口净流入最高的城市之一。

人才多,年轻人才多,这是记者采访中最明显的感受。

年轻人才为何偏爱这座城?这与当地政府对人才“超出常规”的重视有关。

“我原本并不知道自己也能申请杭州高层次人才,直到有一天突然接到通知,才知道还有这种好事。”杭州一位“90后”科技公司创业者笑着告诉记者,每逢好政策出台,往往是政府部门主动通知他们,提交申请后,补贴很快就能到账。

不仅科技类人才受重视,年轻大学生、各类奖项获奖者、手工技能人才等“潜力股”也同样受青睐。

在杭州一周,记者听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80后”赵展展凭借一手“捏脚”绝活,获评杭州C类人才,可享受当时125万元购房补贴;网红导游“小黑诸鸣”以专业能力,获评杭州D类人才;“95后”快递小哥李庆恒因在省级快递技能竞赛中获奖,获评高层次人才,可享受100万元购房补贴,并在子女就学、医疗保健、车辆上牌等方面享受人才礼遇……

从外地到杭州出差的宋宁告诉记者,自己曾获过行业性全国大奖,在家乡达不到申报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但按照杭州的人才政策却可以申报。

“对比太明显了。家乡不把你当人才,在这种环境下,你可能也不把自己当回事了。但是杭州却明确告诉你,来杭州,你就是人才!”宋宁感慨。

近年来,尽管很多城市都在下大力气“抢人”,然而结果却不尽相同。统计数据显示,杭州近十年常住人口连续增长,近3年增长了40多万人,仅2024年就新增10万余人;在杭州未来科技城,10年间,人员平均年龄从42岁降到32岁,科技城“年轻”了10岁,整个产业规模增长了50倍。

“六小龙”的火爆出圈,更为这座城市招贤纳士打出了最好的广告。据媒体报道,今年春天的杭州招聘会上,大学以上学历应聘人数比去年猛增了一倍。

2025年3月1日,杭州今年新春最大规模线下人才招聘会启幕。图源:视觉中国

2024年3月2日,杭州,2024年浙江省高层次人才洽谈会暨“留在浙里”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会现场。图源:视觉中国

谁是“六小龙”背后默默孵“龙蛋”的人?

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后,一位入驻余杭的企业家感慨,公司落地杭州,手续非常简单,当地承诺的事统统兑现,也从不对企业“指手画脚”。

“杭州是懂老板的政府,是理工科老板友好型城市。”一位企业高管在朋友圈感叹,“六小龙”横空出世的背后,是耐心“陪跑”的当地政府,是一大群默默孵“龙蛋”的人。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杭州某区级单位的工作人员李轩(化名)。自2023年考入该单位,700多天以来,他一直忙于给企业“陪跑”,但从未参加过一次企业的酒局。

有网友认为,杭州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服务好,肯定是因为工资特别高。对此,李轩向记者透露,他的工资并不高,服务意识不是钱能买来的。

“在杭州,有招商干部开私家车带创业者找办公场地,油费自掏腰包;有企业遇到融资困境时,政府敢为项目担风险注资。”采访中,浙江省政协委员、杭州市政府参事葛继宏举例说,杭州愿意试错,愿意多给年轻人机会,这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是口号。

多位创业者也向记者表示,杭州是真的“把你当回事”,政府似乎从不把自己当管理者,而是服务者。

一位杭州市民告诉记者,自己去政府部门办理某些手续,如果临时缺少某些材料,如果不存在原则性问题,工作人员会根据情况先办理,自己可以回家后再通过网络、邮寄等方式补交材料。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记者结束采访从杭州返回后,因个人一证件到期,拨打了相关部门的热线电话,咨询办理事宜,接电话的工作人员问一句答一句,就是不一次性把办证要求说清楚。

“很多地方学杭州,为什么学不来?其实他们自己也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是不愿意从根源上改。”葛继宏说,“杭州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各地政府和工作人员如果做不到,那营商环境永远无法变好。”

营商环境从“小”做起

采访中,记者的另一个深刻感触是,杭州的营商环境特别重视从“小”做起,对待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如此,对待各行各业的小微创业者同样如此。

在杭州拱墅区长庆街道经营巧媳妇川菜馆的吴国全说:“我走过很多地方,没见过杭州这样的待遇。”说起在其他地方的创业经历,吴国全欲言又止,反复感慨,“不一样,太不一样了。”

吴国全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自己的小店需要改造燃气管道,十几万的花费无力承担,街道办出手帮忙,给节省了十多万;孩子到了入园年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主动打来电话,温馨提醒可以免费上学;店里忙碌的时候,政府部门会雇清洁工人进后厨把垃圾打包装好,直接拉走……夫妇俩文化程度不高,对政策了解不及时,政府部门的这种主动帮助,让两口子格外感动。

“优化营商环境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政府不去打扰企业,但是一直守在旁边,你有事时我呵护着你,就像大伞把你保护起来。”葛继宏说,杭州的“六小龙”曾经也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店,一个初创企业最缺的是有人支持、有人兜底的“底气”,是自由创新创业的好环境。

面对各地学习杭州经验的热潮,葛继宏建议,不要照搬表面做法,要领悟杭州温暖服务的本质,实现从“政策找人”到“需求预判”的跨越,在困难发生前就把解决方案送上门,“上下拧成一股绳,大家一起创业,就像一块儿干一件事!”

来源:海报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