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宣 晶 见习记者 孙彦扬
微短剧到底有多火?从以下几组数据中可窥一斑:快手平台7月短剧日活用户达3亿,每日观看10集以上的用户约1.4亿,同比增长55.3%;抖音短剧比去年同期,付费用户增长10倍,付费金额增长5倍。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2024年预计超500亿元。市场热背后亦有冷思考,遥望科技副总裁邵钦认为,当下的短剧市场规模显著扩大,付费模式日趋成熟,内容优胜劣汰速度更快。御今文化CTO鲁恩文更是直言不讳:“今年入行的新人有95%都在亏钱!头部企业就那么几家,今后集聚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事实上,在大量低质内容透支用户热情之后,微短剧精品化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微短剧市场面临行业洗牌和品质升级。”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陈晓达认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之后,市场将逐渐告别“狂飙”态势,流量红利下降,内容重要性凸显。微短剧的发展后劲在哪里?专家认为,一方面,从制作上看,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推动微短剧规范化发展、精细化运营;另一方面,从生态上看,“微短剧+”模式将进一步打破边界,尤其是与文旅产业互相交融,创造出更多新场景、新机遇。
微短剧能否乘上AI的东风
“(饭)盖一盖”“开始自律(吃饭)”……中午暴晒的阳光下,90后群众演员张二(化名)正在直播一口气吃完两大份剧组盒饭。这位B站UP主共拍摄近400个短视频,几乎都取材于形形色色的短剧片场,以朴实的镜头记录下横店群演的艰苦与坚持。其中,《夏天想来横店当群演?给你套个大盔甲就老实了》《群演小伙第一次吊威亚,被吓得哇哇叫》等短视频播放量超过250万,成为火热短剧市场的生动注脚。“微短剧最大的特点是平面化和高强度的反转,生产特点是快和批量,内容创作特点是把人物标签化,写出更典型化、更有冲突的剧情。”陈晓达说。
群演们在片场忙得热火朝天,但当下业界的最热话题却是人工智能。今年暑期,《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英雄》《爱永无终止》《奇幻专卖店》等AIGC微短剧集中上线。在微短剧制作中,AI究竟扮演着何种角色?业内人士分析,AI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短剧制作成本和周期的窘境,对产能有着较大的提升。“AI是工具、同事,还是挤掉工作岗位的对手?”博纳影业集团影视制作副总经理曲吉小江认为,AI目前的定位是“合作者”,尚无法比拟人类的创造力。“在共创模式中,AI与微短剧的融合将激活潜在创作者,构建人才聚合平台,丰富微短剧类型。”
新技术或将成为提升剧作产能、降低制作成本、拓宽商业模式的动力,甚至赋能内容创新。快手推出玄幻微短剧《山海奇镜劈波斩浪》,由“可灵大模型”AI提供深度技术支持,全剧没有一位真人演员。“首部AIGC全流程定制短剧,从剧本到成片,整体两个月内完成。视觉特效堪比大电影。”快手星芒短剧业务负责人王海月认为,AIGC技术对玄幻、科幻等新赛道的内容创作有显著助力。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技术总监李康康坦言,尽管采用了多种尖端AI技术,但角色的眼神、微表情等细节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技术积累。“做剧,也是一场技术的突破、研发的挑战。”
“剧火城热”亦需持续发力
微短剧拥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持续吸引众多创作者争相入局,也带动多产业融合发展。据王海月介绍,有50多个品牌客户在短剧侧尝试定制植入玩法,有150多部短剧进行了商业化变现。随着“微短剧+科普”“微短剧+考古”等高质量作品不断涌现,微短剧正走向更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与短视频相比,微短剧故事承载力和创作空间更广阔,更容易满足深度的文旅传播需求。2024年开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截至目前,已有两批共计28部优秀微短剧作品入选创作计划的推荐目录,“微短剧+文旅”的促消费新模式初具规模。比如《我的归途有风》播放量1.9亿,让四川乐山的美食走入大众视野;《飞扬的青春》播出后,曹村镇春节期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
“剧火城热”效应也有时效性、周期性,微短剧IP与文旅产业需要持续发力,尝试多元合作,融合发展。完美世界影视出品的微短剧《大过年的》与汕头文旅合作双赢,播放量突破10亿。“我们希望通过短剧链接不同产业。”公司副总裁陈宣透露,新剧《放羊吧,老板》《不止完美的新生活》都将和当地文旅部门合作,而增强IP吸引力的关键在于携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文化活动。专家建议,适当推出与景区文旅互动结合的系列微短剧,让玩家线上互动后再去线下体验,可以进一步延伸微短剧产业价值链,更好将流量优势引导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
[ 责编:张晓荣 ]
来源:光明网